揭画是一门手艺,属于古董修复里面的玩意,以前王维曾经问过古明。他说过这门手艺很特别,会的人很少。至少古明就不会这门手艺,古云生倒是知道,也没有亲自主刀过。
这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能够修复古画,知道各种裱糊的技巧,至少要在这门行当里浸染数十年,才能够出师。并且这门技术,其实用处并不大,拿古云生的话来说,没个鸟用。十几年或是几十年也不一定能碰上那么一回。专门为了这手艺拜个老师不值得。
知道谁会这门手艺,遇到了打个电话聊一下价格,搞定。
因为太小众,所以学的人很少,几乎到了凤毛麟角的地步。不过就算这样,这门手艺也没有被历史淹没,殷老家里面以前就是古董商,鉴定手艺也都有些特别的手段。
就比如说杨振辉,家里面祖上也是古董世家了,不过老头儿二十岁前也不怎么喜欢这门道,所以后来虽然入了门,却没有老师教导了。不过他自己慢慢摸索,又是家学渊源,逐渐的被他摸到了门道,学的东西有点杂,并且按照古玩行里的规矩,讲究师门来历,他又没有师傅所以只能算是杂牌军。就算这样,数十年下来,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圈子和人脉,而他的野路子也逐渐崭露头角,在这潘家园创下了一番成就。
说起这个师门传承,就会让杨振辉痛恨无比,不就是早年不喜欢古董吗?后来随着大革命胜利以后,动乱的那些年,除四旧。看着被家里老人用生命保护起来的那些瓶瓶罐罐,被红卫兵抄走了一部分。初时他也觉得没什么,但是随着家里人的不断长吁短叹,他了解了那些瓷器陶瓦的故事,也逐渐被古玩里面的文化深深吸引,从那时起开始了解,开始认知,开始保护,逐渐的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被家族里面认可,包容,被同行承认,被很多学院派的老教授称作大行家。也是满心欢喜,情不自禁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古董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文化和传承故事。虽然像殷老说的能够当做历史的佐证,但其实最根本的是各种物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传承和背后富有趣味的人物故事。
中国上下八千年历史(前两天刚听说,虞朝被确定了,使中国历史又足足多出来三千年历史,连夜更新作品关键词汇,哈哈又多了三千年,以后有的写了,高兴)那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无数的珍宝和故事值得人们去挖掘去探索,去解锁,去丰富。
(我发现我写起历史书很有功底,以后不如去编一本,五千年到八千年历史文选,哈哈)闲聊两句,无伤大雅。
画轴再次被打开,这一次完全的平铺在桌面上,上面的聚光灯照射在整张画卷上,就跟一个小姑娘被剥了外衣,赤条条的躺在手术台上。
“我需要插线顶头一到二十三号的,明月铲九号到十二号,钉头凿隼……”刚看到所有画面,殷老立刻向杨振辉说了一堆工具的名字。
那些名字王维有些听过,有些没听过,但是看到杨振辉似乎对殷老说的那些工具了如指掌的样子,不由得好奇心大起,跟着杨振辉在他的宝贝大箱子里一阵翻找。看到不知道的工具开口就问,并且快速地记下形状和区分。
比如那钉头凿隼样子就像是一把手术刀,但是最前端是一个像针一样的尖刺,而越往后面越来越粗,并且隼的后半段分成两节,就像一个夹子,前面的一截可以当钉子钻孔,后面的就像一个隼嘴能够叼住物品,初看时就像个圆规,但是用途却是很小众,没有还不行。一些开片,取肉的活计还就需要这样细致小巧的工具,不然不好操作。
工具很快就被准备完毕,殷老也戴上了白手套,神情庄重的模样就像个给大姑娘手术的大夫,就差一身白大褂了。
王维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大师操作古董,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闪着精光,不错眼珠的看着殷老的每一个动作,将那流程完全的印在脑子里。
殷老也不藏私,看着王维认真的样子心里也是非常的高兴,这孩子心性是着实不错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开口询问,这就是王维好的一面。
所以殷老在前面操作,王维就跟在旁边不停的询问。
“师伯你把画轴拆下来干什么?”
“这小刀子是干嘛用的?”
“这天杆怎么比地杆细这么多?”
“这底层画面怎么看上去这么别扭?”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殷老一开始还很耐心的教导,但是随着王维的问题越来越多,他也有些鄙夷起古云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