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蒙曼说唐武则天是吗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是激进派。褚遂良其实当时已经不在中央,就在永徽六年九月,废王立武正在高潮期间,他就因为表现过激被贬官了,所以当时中央需要处理的,就只剩下了韩瑗和来济两个人了。对这两个人,武则天怎么处理呢?据《资治通鉴》记载,就在武则天当上皇后的第三天,她使出了一招棋:以退为进,上表要求唐高宗褒奖韩瑗和来济。她说:“陛下前以妾为宸妃,韩瑗、来济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深情为国!乞加褒赏。”意思是说韩瑗他们曾经阻止陛下立我为宸妃,这件事非常不易,希望陛*察他们的忠心,奖赏他们。这一招很厉害。首先,武则天的正面形象树立起来了,她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她既往不咎,大肚能容,是个合格的国母;另外,她这样做也是为了麻痹韩瑗和来济,引蛇出洞,让他们继续有所为,以便最终一网打尽。为什么她只说韩瑗、来济反对她当宸妃,不提他们反对她当皇后啊?这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后,当中的名堂太多,经不起深究。现在她不想把人们的眼光再吸引到这件事上来了。因此,她避重就轻,只提宸妃,不提皇后。

武则天此招一出,韩瑗果然上当了。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他觉得废立皇后的风波已经过去了,武则天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举动,看起来这个女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于是他胆子又大起来了。他想为老战友褚遂良鸣不平,把他从地方上拯救回来,于是上奏说:“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意思是说,褚遂良当年虽然言词过激,但确实是深情为国,现在他被小人离间,所以贬到地方去了,希望陛下把他招回来,继续任用,否则,国家就要面临灾难。此言一出,唐高宗勃然大怒,说当初他那么顶撞我,你还来替他鸣冤叫屈!继续贬,下令把褚遂良贬往更偏远的地方。倒霉的褚遂良又被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当都督去了。

武则天正愁找不到把柄呢,现在韩瑗居然自投罗网,岂不是天意!马上,武则天就把她的心腹许敬宗招来了,如此这般地指示了一番。第二天,许敬宗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上书唐高宗说,他觉得现在朝廷里有阴谋。什么阴谋呢?他说,您看,把褚遂良贬往桂州,看起来是慑于皇帝陛下的天威,其实这是中书令韩瑗的阴谋,这是明贬暗升。为什么呢?桂州是用武之地,可以养兵练兵最后出兵。韩瑗利用宰相的职务之便,安排褚遂良做桂州都督,是想和他里应外合。另外,来济和褚遂良也是朋党,实际上他们三个人勾结在一起谋逆。

三 重组外廷(2)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非常牵强。因为桂州和长安相去遥远,即使今天从广西桂林起兵去打西安也是难度太大,更何况当年了。褚遂良怎么能和韩瑗策划这么一个愚蠢的谋反计划呢,那绝对是脑子进水啊!但是,唐高宗不管这些。他马上认可了许敬宗的上奏,下诏贬韩瑗做振州刺史,来济为台州刺史。振州就是海南省的三亚市,韩瑗给贬到天涯海角去了。台州是现在浙江省的临海市。浙江现在是个好地方,可是当年南方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特别是沿海地区,还是非常落后的。既然桂州是用武之地,那褚遂良也就不能在桂州待下去了,又被进一步贬到爱州担任刺史。爱州是今天越南的清化市,这下子贬得更远了,如果按照今天的疆域,都被驱逐出境了。

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打击,有“唐楷第一人”之誉、有着文人气质的褚遂良终于受不了了。据《新唐书》记载,显庆二年,褚遂良上表说:“往者承乾废,岑文本、刘洎奏东宫不可少旷,宜遣濮王居之,臣引义固争。明日仗入,先帝留无忌、玄龄、勣及臣定册立陛下。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哀大告,内外宁谧。臣力小任重,动贻伊戚,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这里他先提到了自己为高宗力争皇位的策立之功,回忆了太宗去世后他帮助高宗稳定局势的辛劳,恳请唐高宗念在往昔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这封信写得好不好呢?不好,非但不好,而且是大错特错了。在唐高宗看来,正是因为他有拥立之功,又接受太宗遗命辅政,才会如此桀骜不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换句话说,褚遂良自以为可以向唐高宗求情的资本,正是唐高宗要置他于死地的真正理由。这封不识时务的求饶信当然得不到什么回复,第二年,褚遂良病逝于爱州,享年六十三岁。

韩瑗和来济这一被贬,他们原来所担任的中央领导职位就空出来了。谁去接替呢?许敬宗。因为许敬宗负责调查这个案子,立了大功,所以升官做了侍中,取代了原来来济的位置。武则天的另一个心腹李义府,在此之前已经当了中书令。这两个人都进入了宰相集团。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程序分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一个文件,只有经过中书、门下两个程序,才能真正成为敕旨,形成一个“红头文件”。现在李义府担任中书令,许敬宗担任门下侍中,武则天的意图贯彻起来就比较通畅了。到此为止,拥武派已经进入最高层,反武派也出去了三个,只差一条大鱼——长孙无忌还没有离开中央。天罗地网已经张开,尊为国舅、贵为宰相的长孙无忌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请看下集:国舅之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国舅谋反案

我们先来看看在武则天和唐高宗对反对派进行大清洗的时候,长孙无忌在干什么呢?他在著书立说。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传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被重用的时候就胸怀天下,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不被任用的时候,就退回书斋之中,加强自我修养,著书立说。这叫进可攻,退可守。自从武昭仪被立为皇后以后,长孙无忌感觉自己在政治上难有作为了,因此心灰意懒,只想退到书卷中去,享受一点心灵的安宁。显庆四年(659年)以前,他先后领衔完成了武德和贞观两朝的国史共八十卷,梁、陈、北周、北齐、隋五代的志三十卷,也就是现在隋书中的志,还有《显庆新礼》一百三十卷,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有一句话叫盛世修史,一个兴盛的王朝,就会有条件、有余力去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唐朝建立了史馆,开创了宰相领衔修史的传统。有唐一朝一共修了八部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这其中就有长孙无忌的功劳。

长孙无忌想远离政治,政治却不会远离他。武则天和唐高宗决心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长孙无忌就是最大的障碍。但是,长孙无忌毕竟是皇帝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权倾朝野,威震天下。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武则天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是她并不急躁。在需要耐心的时候,她非常有耐心。在重拳出击长孙无忌之前,她还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出于这种考虑,长孙无忌的老战友褚遂良、韩瑗、来济先行被扫出朝廷;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的亲戚也难逃噩运。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首先被贬出京,出任益州刺史。高履行是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的儿子,当年,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年幼的无忌兄妹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家门,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们。因此,高履行和长孙无忌名分上虽然是表兄弟,但实际比亲兄弟还亲。紧接着,长孙无忌的堂兄、工部尚书长孙祥也被贬为荆州刺史。长孙无忌在朝廷中可以援引的势力逐渐被剪除,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该是对他开刀的时候了。

动手整治当朝宰相,这得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以这个理由为突破口,武则天的行动才名正言顺,动起手来才会又快又准又狠。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

显庆四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向唐高宗告状说,他发现一个朋党案件,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他们结交权贵,共结朋党。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案子,针对的是中下级官员。但是这个案子一出来,武则天的火眼金睛马上看到它的利用价值。她觉得这个案子可以做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案子牵涉一个权贵。这个权贵是谁呢?武则天希望他是谁,他就会是谁。那么派谁去审理呢?武则天的心腹爱将许敬宗刚刚晋位宰相,立刻就被派上了用场。派一个堂堂宰相来审这种小案子,明眼人都能觉出这件事异乎寻常。许敬宗是聪明人,他知道皇帝和皇后希望看到的结果。他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许敬宗怎么审案子呢?他大搞逼供,严刑拷打韦季方和李巢,让他们招供自己结交的权贵是谁。当然,另一方面,许敬宗也巧妙地暗示这两个人,只要你们供出长孙无忌,事情就好办了。可是韦季方是个老实人,他哪里敢随便诬陷当朝国舅啊。再说了,在他淳朴的心中,长孙无忌简直就像一座巍巍高山,他哪里有机会结交这样的权贵啊。这罪名坚决不能承认!但是许敬宗不停地逼他。最后,韦季方被逼无奈,就去撞墙,想要自杀。但是,小人物的悲剧在于,他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他又被救活了,而且自杀成为他有罪的证据。没有犯罪,干吗要寻死呢?许敬宗马上向唐高宗汇报案情进展,他说,案子已经调查出眉目来了,韦季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结党营私,这里面涉及一个阴谋,他是想和长孙无忌合谋,上下勾结,陷害忠臣和贵戚,试图谋反。现在,韦季方看到阴谋败露,只好畏罪自杀。

这可真是天下奇闻啊,一个堂堂宰相竟然和五品文官勾结在一起谋反!唐高宗听了汇报之后,他怎么反应的呢?据《资治通鉴》记载,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唐高宗并没有质疑长孙无忌是否应该被牵扯进这个案子里,甚至也没有深究长孙无忌怎么会脑子进水,和几个小小的文官谋反。他只是说:舅舅被小人挑拨离间,心里对我有猜疑是可能的,怎么至于到谋反这一步呢?他用了一个疑问句。可是这个问句就把这个案子的性质给定下来了,这是谋反。唐高宗亲口说出了这两个字,但是呢,他用了一个疑问句,怎么会谋反呢?许敬宗是一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怎么样处理皇帝这个疑问句,只要把它变成肯定句就可以了。据《资治通鉴》记载,许敬宗马上就说:“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他说陛下您怎么可以再怀疑呢,这就是谋反啊!唐高宗听了以后长叹一声,眼泪随之滚滚而下,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兹事若实,如之何?”他说,我们家真是家门不幸,怎么亲戚老谋反呢,过去高阳公主就谋反,现在我舅舅又谋反。如果这件事是真实的,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定了调子之后,他要论罪责了。在这里,唐高宗还给出一个先例,往年高阳公主也曾经谋反来着,这就成了长孙无忌案件处理的依据了。

高阳公主的谋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 案中案(1)

高阳公主谋反案是永徽三年(652年)发生的一个大案,这个案子的处理者正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太尉长孙无忌。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人长得漂亮,又聪明活泼,也非常任性。小时候,她深得唐太宗的宠爱。唐太宗为了笼络大臣,把她嫁给了宰相房玄龄的小儿子房遗爱。在唐朝,娶公主可不是常人能够消受得了的福气。自从高阳公主嫁进房家,房家就一天也没有消停过。受宠的高阳公主结婚之后,处处刁钻好胜,调唆丈夫房遗爱和大哥房遗直分家。房遗直被逼无奈,告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主持公道,狠狠地责骂了高阳公主一番,才把这件事摆平。从此太宗就不大喜欢这个惹是生非的女儿了。可是没过多久,高阳公主又出事了。她跟和尚辩机私通的事情败露了。有一次,高阳公主打猎,巧遇和尚辩机,两人一见钟情。高阳公主从此就包养了这个清秀的和尚,给老公戴了绿帽子。为了安慰老公房遗爱,她还送给他两个绝色的婢女。房遗爱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有什么意见。可是纸包不住火,这个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贞观年间,因为追踪一起盗窃案件,御史搜查了辩机所在的寺院,搜出了一个宫里的金宝神枕。追问之下,辩机承认是公主所赐。唐太宗觉得很没有面子,盛怒之下,腰斩了辩机。娇纵的高阳公主也因此恨透了这个严厉的老爸。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高阳公主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没有了父亲的管束后,高阳公主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包养了更多的情人。也许因为她的初恋是个和尚,所以她对这一类人总是情有独钟。和尚、道士这些方外之人士在她情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因为李唐王朝有鲜卑族的血统,对于传统礼教不大在乎,所以公主的这些出位之举还算不了什么。她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不是给丈夫戴绿帽子,而是和他在政治上搅到一起了。

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在贞观朝属于魏王李泰一党。贞观十七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因为争位双双被废,不久李治被立为太子。所以,到高宗时期,房遗爱在政治上属于失势派,被贬为房州刺史。房遗爱是公子哥儿出身,宰相的儿子,公主的丈夫,本来也是娇生惯养的,到了地方之后,他不大受得了艰苦的生活,就满腹牢骚,和一群跟他一样失意的皇亲搅在一起,整天讲怪话。这一伙人除高阳公主夫妇外,还有辈分较高、野心勃勃的荆王李元景、当年同属魏王阵营的巴陵公主驸马柴令武,胆大脑小、因事贬官的丹阳公主驸马薛万彻等,整天在一块儿发牢骚,其实倒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举动。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人告发了。告密者是什么人呢?就是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高阳公主不是曾经张罗着和房遗直分家吗,后来她又想要房玄龄的封爵了。可是爵位归长子继承,她的丈夫不是长子。于是,高阳公主一不做二不休,诬告房遗直非礼她,想借此搞倒他,让自己的丈夫继承爵位。房遗直终于忍无可忍了,另外,他也很担心这小两口闹过了头累及房氏一门,只好向唐高宗告发了房遗爱等人的政治阴谋。房遗爱组织反政府小团体,高阳公主又去结交和尚、道士,经常搞点什么望气、算命之类的不轨行为,两人的活动加起来,这不就是谋反吗!

二 案中案(2)

这可不得了,皇亲国戚参与谋反,事关重大,唐高宗立刻委托宰相长孙无忌调查。长孙无忌一经核实,反状确凿。国有常刑,这些人本来也是难免一死,但是,长孙无忌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他还要借此机会把谋反案扩大,将所有的*都罗织进来,一网打尽。于是,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房遗爱又牵扯出了吴王李恪。吴王李恪也是唐太宗的儿子,他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血统非常高贵,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风,当年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曾经一度动念头要立他为太子,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才没有实现。所以在长孙无忌的心中,一直把他视为李治的潜在威胁。现在,吴王虽然没有参与房遗爱的行动,但是,因为这样一段不愉快的往事,长孙无忌还是把他拉进来,以谋反罪将他处死。吴王一向人望很高,又小心谨慎,怎料会横遭长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