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一通,毛驴和小马派上用场,大伯架个平板车在后头,由它们拉着“哒哒哒”的跑,上山下山都省力多了。
生产工具的改进,必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林大伯真切体会到了交通工具的重要性,靠着马车驴车,运水运肥啥的,三十分钟就能跑个来回,一气儿可以运几百斤,抵得上五六个壮汉的劳动量。
下山也不用空车,沿路捡拾些落叶枯枝啥的,烧火做饭都不用单独耗柴火。
而从此时开始,陈家坪也悄悄发生了某种变化。
2001年4月12号,三分之二的村民联名要求修公路。
第081章
陈家坪村民要修路,方圆十公里都震惊了。
因为整个荣安镇十七个自然村里,除了乡道周围的村子,十三个村没有公路。这意味着进村只能靠走,就算是十万火急病得只吊一口气也只能走路出村,顶多有辆摩托车算不错的。
而一旦修了公路,进出方便后,村民们的农产品能带到市场上贩卖,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外头的东西也能进到村子,譬如鲜肉嫩豆腐嫩豆芽,都是改善村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好处谁都知道,可修路不是挖几锄头就行,开山炸石,铲土填河,都是大工程。一得有钱,二得有技术,第三还得有工具。
陈家坪连续开了六次村民大会,技术和工具由林大伯出面找沈浪,沈浪请郭老再次伸出援手,只收他们工人的基本工资,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就行。
这一块林家和张家承包了。
可钱才是最大的难题。全村唯一的共同财产就是白云山租金,目前为止算上利息也只有二十万,修一条保守估计十公里的路……只能算杯水车薪。
可所有人眼前闪现的都是白云山的“腰带”,能推独轮,可骑摩托,还能跑马车驴车,如果陈家坪也能有这么一条纽带……光想想就让人激动。
张灵坤提议,不如上政府民政部门问问,有没有这方面的项目资金,即使是无息贷款,村民们也乐意。
村长人老了,这么多年走山路也习惯了,不爱出这个头。张灵坤叫上林大伯,和村里几个会说话又有意愿的年轻人,自己上政府求助。
也算他们运气好,正赶上县政府有一批高寒山区基建资金,陈家坪每一项条件都符合,村民们又锲而不舍,天天上门口守……没半个月还真守下来了。
整整三十万,全是政府给的财政支持,不是贷款。听说是跟全县一百多个自然村竞争来的,全村欢呼雀跃,恨不得张灯结彩放鞭炮庆祝。
一下子凑出来五十万,林大伯又号召大家凑人头,按每人五百块的标准来,多退少补。
陈家坪是个大村子,全村一百九十多户人家,总人口达八百九十口之多,除去六十五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共七百五十口。
虽然人头费太高,有些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得一次性拿五六千出来,但他们看见了林大伯家修路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利好,所有人卯足了劲,凑!
只要户口在陈家坪,就连王亚军他妈也得凑,不凑也行,以后不能走公路,不能坐车,走一次就给村里交过路费。
很快,村民们集资的三十七万到位,开工。
之所以要准备将近九十万,是因为陈家坪地势高,必须尽量降低坡度,公路只能盘山,里数增加的前提下,还会占用到村民土地,涉及到赔偿问题。
一面挖一面谈,一面谈一面赔,每天从早七点到晚七点算一个工,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全村老少纷纷出动,因为到后期如果钱有剩的话,可以补成工钱给大家。
郭老在前头测量,挖掘机在后头开路,村民跟着挖,首先把横亘在荣安和陈家坪之间的石头山炸掉,没半个月就露出一段宽约六米的公路,所有人精神大振。
有了路,可就有了机会,有了钱啊!这半年村里墙上刷的石灰字都是——“要致富,先修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
村民们热切的内心,可见一斑。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到2002年4月中旬,通往陈家坪的公路终于全线通车!所有在外头的旅人学生都提前接到消息赶回来,雨桐和阳子也头天晚上就赶到家,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事后几十年回想,林雨桐都觉着,这一天是陈家坪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不止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的完美体现,还竖起一块里程碑——从原始社会正式步入现代社会的里程碑。
林大伯和张灵坤早三个月前抽空考了驾照,昨天买了一辆面包车,一辆皮卡,公路一通,就从荣安开回来,一路畅通无阻开到家门口。
正好赶上樱桃熟了,几十亩樱桃林可不是小打小闹,光请村民帮摘的工钱都花了三千多,恰好交通工具派上用场,头三水都是摘了运去市里,按框卖的“奢侈品”。
经过四年持续不断的宣传,白云山樱桃已经打出名气。都说外来和尚好念经,可水果贩子从外省运来更大更红的,也卖不上白云山的价。
这时候,大家懵懂意识到,“白云山”似乎成了牌子,有口碑有固定客户的牌子。
没卖几天,后头几水产量更大,价格卖不上了,索性也不运出去,让水果贩子自己来摘,摘多少批发多少。大伯和舅舅偶尔骑摩托车巡山,看着别让他们扯坏树枝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