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最后,所有问题再次与帝国的重建援助挂钩。
因为所有成员国都需要是独立国家,所以帝国只承诺向独立国家提供战后重建援助,而不向非主权地区提供援助。
可以说,这是引爆战后独立风潮的关键原因。
按照当时的协议,像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乃至被肢解的二个俄罗斯,因为都不是独立国家,所以都不能从帝国获得战略援助。
战后,这些地区都先后脱离其宗主国,宣布独立。
也正是如此,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在德国与意大利的暗中支持之下,与战后的第二年就宣布独立。随即,帝国与土耳其也达成协议,在合并了占领区之后,组建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当然,谁也没有想到,这最终也瓦解了帝国的殖民体系。
萧鼎昆最初确定这项政策的时候,认为帝国可以绕过相关协议,帮助海外领地进行战后的重建与经济建设工作,从而确保帝国海外领地继续由帝国控制。实际上,战后帝国确实向海外领地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帮助其发展经济。可是,随着独立风潮迅速刮遍全世界,独立思想迅速蔓延,到战后二十年左右,帝国的海外领地就纷纷宣布脱离帝国,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也正是如此,使帝国在战后陷入了长期的地区战争之中。
为了镇压海外领地的独立活动,帝国在战后并没有真正获得和平,而是不断的应付着各个地区的独立活动。在坚持了十多年之后,帝国终于不得不放弃传统思想,转而承认独立国家的地位。
结果,萧鼎昆在战后建立的新世界体系,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十年,就因为世界各地的独立风暴而土崩瓦解。以德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也借助这波独立风潮,迅速向外扩张,并且发展壮大,并且再次具备了与帝国抗衡的实力。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萧鼎昆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有点过火,最终玩火独立,使帝国失去了大量海外领地。但是不得不承认,独立的浪潮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而且放弃海外领地,也相当于甩掉了一个非常大的包袱,并且为帝国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当时萧鼎昆采取的很多相关措施来看,甚至可以认为,萧鼎昆早就预见到了战后的独立风潮,并且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不可能阻止海外领地选择独立。因此,他在做出了极端决策的同时,利用其他手段,比如通过战略援助,让帝国金元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贸易结算货币,取代了黄金的地位,确定了金融霸主的宝座。另外,通过战后的产业调整,以及强大的科技实力,使帝国占据了世界产业链条的顶端,并且在贸易全球化之后,通过高科技确保了帝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这些,都无一例外的让帝国以新的方式巩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相对于丢掉一些海外领地而言,帝国的收获明显大得多,也重要得多。
可以说,仅仅为帝国夺取金融霸权打下基础这一点,就足以使萧鼎昆进入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行列,因此在其去世之后,为他在帝国首都的首辅官邸对面建立纪念堂,一点都不过分!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四十二章 … 对外新政
除了前面的二种手段之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还必须强调第三种手段。
毫无疑问,所谓的第三种手段,就是在战败国驻军,防止战败国在战后死灰复燃,再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策动国。当然,“驻军”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或者说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在美国投降之前,帝国已经分别向日本、俄罗斯、西班牙与英国派遣了驻军。
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在美国投降之前,帝国一直在这些国家(或者地区)实施军事管制,而没有急着成立临时政府。
当然,不可能永远用军事管制来替代民选政府。
当时,帝国国内的很多人,包括大部分内阁成员都主张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战败国。毕竟,这种方式对帝国来说是轻车熟路了,且傀儡政权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帝国的利益。
问题是,历史经验告诉所有人,傀儡政权最终都会被人民推翻。
历史上,帝国不止一次的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其他国家。比如,当年在征服日本之后,帝国就在日本建立起了傀儡政权,甚至希望通过由帝国皇帝册封日本天皇为儿皇帝的方式来达到奴役日本人的目的。结果适得其反,日本不但没有被帝国奴役,其傀儡政权还被迅速推翻,并且由此激化了帝国与日本的矛盾,最终使日本迅速走上了与帝国抗衡,与帝国敌对的道路。
显然,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战败国,是最愚蠢的办法。
只是,当时帝国确实没有其他经验可言。
为了尽快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帝国在日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即扶持日本的一些在国民中拥有巨大威望,且比较亲明的政治家族,成立一个基本上能够体现日本民意的过渡政府,然后将临时军管政府地权力逐渐移交给过渡政府,并且由过渡政府组织全民大选,在此基础上建立日本的民主政治体制。
当然,在推行民主政治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很多措施,以保证帝国的利益。
比如,为了争取民心,临时军管政府公开审判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战犯,并且在审判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