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临,两个女儿床前饮泣,心中实在不放心两个还没出嫁的孩子。下午3时40分,辜鸿铭几乎无声地说了句“名望、地位都不过是泡泡,转瞬即逝”之后,便闭上了眼睛。
辜鸿铭死后,女儿珍东、娜娃到苏州落发为尼。
。。
来自马来亚的“香蕉人”
辜鸿铭出生于马来亚,他10岁时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去苏格兰之前,已经在槟榔屿的英国王子中心学校学习了3年,主要学习英语。在欧洲11年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他27岁之前,中国话都说不好。1885年正式归国后,才开始闭门钻研中国语文。到张之洞幕府做了“洋文书”后,汉文基础仍是很差,曾遍请那些和他同事的翰林、进士教他汉文,由于不懂师道之礼,遭到拒绝,无奈只好自己买了本日本人写的《官话指南》,作为汉文读本,但苦恼的是不会查中国字典,遇到生字,还是没办法。最后还是张之洞看不过去,指导他系统阅读儒家经典,钻研六经子史(他把《康熙字典》作为初学的课本,因此后来所识汉字比一般人还多)。
由于自小生活在西方,辜的思维方式具有典型的西方特征。现在对于那些生在海外,长着中国人面孔,但受中文教育不多、思维西式的人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香蕉人”,黄皮其外,白瓤其内。可以说,辜就是民国时期的第一个“香蕉人”。
辜鸿铭刚回国时不习惯中国礼俗,仍以西人的坦率习惯行事,我行我素,俾睨一切,对自己看不起的人,不管是谁,照骂不误。他的同事和上级都评价他“为人荒谬绝伦”。
偶遇马建忠,变回中国人
辜鸿铭自称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东西南北老人”。他的苏格兰义父布朗先生是一个对西方物质主义感到厌倦,对中国文化极具好感的人。辜鸿铭14岁开始接受布朗先生“私塾教育”,学习英语和德语,从小背诵了莎士比亚的37个剧本和歌德的《浮士德》。他对于作品中所揭露的资本主义黑暗印象深刻,特别是歌德的作品,辜后来写文章时引用得非常多。歌德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所倡导的“克己复礼”思想与儒家文化惺惺相惜。
21岁时,辜鸿铭取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卡莱尔是辜在爱丁堡大学时的导师,由于布朗先生和卡莱尔是旧交,所以刚到爱丁堡时,辜有几个月每晚都到卡莱尔家聆听他们论学。卡莱尔在当时的英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是英国后期浪漫主义最为杰出的文学和社会文化批评家。
浪漫主义先主要特征一是批判发展中的资本主义文明;二是强调道德和正义,反对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辜在日后的著作里,随处可见他对其浪漫主义老师言论的引用,这是他思想的发源地。
1880年,辜鸿铭在德国、法国游学结束后,被英国殖民政府派往新加坡任职。1882年前后,马建忠因事途经新加坡,辜鸿铭得知消息后,立即到其下榻的海滨旅馆拜访。
40年后,辜这样回忆与马建忠见面的情形:“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正是他……使我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我同马建忠晤谈三天后,即向殖民当局提出了辞呈,没有等到答复,就乘坐第一班汽船回到我的槟榔老家。在那里,我告诉我的堂兄,即我们家那位家长,说我愿意蓄辫和改穿中国衣服。”
1885年,对祖国文化向往已久的辜鸿铭在香港恶补了几年汉学知识后,为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所聘,做了他的一个洋文案。至此,他开始真正接近中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
如果把辜鸿铭称作国学大师,恐怕与他同时期的很多人都会反对。尽管他回国后“四部书、骚赋、诗文,无所不揽”,而且有“文科进士”的封号,但是他的国学水平并不为当时的人认可,他的同僚钱恂认为他“英文果佳,然太不知中国文,太不知中国理……是直外国文人而已矣”。有点口吃的章太炎也说:“汤生,英文,他好,国学他根本不……”
那么辜鸿铭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他在办外交时,确实做过很多让中国人大长脸面的事情。辜鸿铭在上海黄浦江治局任上时,局中有外国人借办工程之机,贪污白银16万两,辜鸿铭怒不可遏,要求严厉惩办。这个人很是害怕,趁着夜晚偷偷拿着巨款找辜鸿铭,哀求放他一马,辜却不愿与他同流合污,坚决拒绝,并对此人不依不饶,穷究到底。
另外,《清史稿》还记下了这样一笔:“庚子拳乱,联军北犯。汤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以一介书生、一篇文章而在重大外交事件中达成和议,辜鸿铭的功劳不可磨灭。
在清末民初的历史舞台上,他不同于对西方几近无知、盲目排斥西方文明的守旧派,如沈曾植等;也不同于一味醉心“欧化”,而对西方历史、社会了解并不深入的人,如胡适等;也不同于一度倾向西学,而后转向中国传统的人,如严复、王国维等人。
他作为一个对西方了如指掌的“洋人”,一生都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前进,在他自己构建的儒家文明的理想世界里驰骋,在现实中却处处受阻:既未得到他所效力的清政府的重用,也未获取国人同情,甚至被国人视为“疯子”、异族。他在张之洞幕府工作了20年,职务却一直没有得到升迁,屈抑在下的感觉时时让他感到不满。1901年他在《尊王篇》中曾表白:“我已为陛下的政府工作了18年,但迄今为止还处在刚开始工作的官职上没有升迁,我现在的薪水还不如赫德先生手下的一个四等助手。”晚年在日本讲学时,他屡屡说:“在中国,我是不为我的同胞所重视的。由于他们不了解我,因此都错误地轻视我,即使在革命以前,中国也没有重用我。”“他们认为我不但保守,而且反动。”
以理想的儒家文明“救世”与国内代表先进思想的“西化”浪潮相悖,导致辜鸿铭怀才不遇;西式特征的行为思想方式导致他与中国社会沟通存在障碍,使得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爱国“海归”人士以悲剧收场,不能不让人叹息。
辜鸿铭轶 事
辜疯子和徐颠子
据胡适《记辜鸿铭》所载,民国十年十月十三夜,胡适的老同学王彦祖先生请法国汉学家戴弥微先生在他家中吃饭,陪客的有辜鸿铭、徐墀、胡适。入座之后,戴弥微的左边是辜鸿铭,右边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鸿铭用手在戴弥微的背上一拍,说:“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坐在辜疯子和徐颠子的中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Cranky Hsü”和“Crazy Ku”这两个绰号。
名家评价
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采。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郭沫若
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之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去年武汉革命,所之能一举而全国响应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势如破竹耳。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唯梁氏可以当之无愧。——胡适
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
——曹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