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国学大师跌下神坛 > 第5部分(第2页)

第5部分(第2页)

在“速死”中,鲁迅进入到生命的最后一年。1936年初,他的肺病复发,5月中旬,一度濒危。鲁迅请在上海开医院的日本须藤医师为他诊治。每天注射荷尔蒙,病情稍有缓解。

5月31日,史沫特莱请美国的邓恩医生来给鲁迅做检查。邓恩检查完后说,如果是欧洲人,则在五年之前就已经死掉了。在1935年底,史沫特莱和茅盾商量,想请鲁迅到苏联去疗养,但鲁迅拒绝了。10月份,他的病体似乎好一些了,体重也增加了。

17日下午,顶着大风,鲁迅去了《鲁迅杂感选集》的日文译者鹿地亘家,帮助解决几个翻译的问题。到家之后,周建人来了,跟鲁迅谈到11点。

次日凌晨1点,方才睡下。3点半,坐起来。许广平发现鲁迅呼吸异常,赶紧服药,但气喘并不见好。

天亮之后,鲁迅用日文给内山写便条,托他请医生。内山打了电话,马上就赶到鲁迅家里,帮鲁迅按摩背部。

须藤医师来了。他感到事态严重,请松井来会诊。

松井仔细诊查后说,现在病情非常严重,今天一天要特别注意,应该用氧气治疗器。

吸氧之后,鲁迅的病情看起来减轻了一些。

19日凌晨4时,鲁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许广平说:“要茶。”这便是鲁迅留给人间的最后的两个字。在这之后,鲁迅就处于弥留状态。

几个小时里,看护给鲁迅连着打了好几针,但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许广平回忆说:“他们要我呼唤他,我千呼百唤也不见他应一声。天是那么黑暗,黎明之前的乌黑呀,把他卷走了。黑暗是那么大的力量,连战斗了几十年的他也抵抗不住。”

其时为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在侧。

那天早上,7岁的海婴醒来之后,佣人许妈上楼来,低声对他说:“弟弟,今朝侬勿要上学堂去了。”“爸爸呒没了,侬现在勿要下楼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鲁迅轶事

鲁迅的母亲识字,喜欢读中国的旧式小说。鲁迅和周作人就到处搜罗小说给她看。老太太看书很快,大约过个把星期,就会跟鲁迅要书看。

《呐喊》出版之后,有人给老太太看,特别指明《故乡》一篇特别好,老太太马上戴上眼镜,开始读《故乡》。读完这篇之后,她原书交还,说:“没啥好看,我们乡间,也有这样的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

名家评价

蔡先生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曰,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观。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傅斯年

1940年3月5日,这一天,蔡元培死了。这位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学贯中西的通儒、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灯塔,怀着悲怆与孤独,怀着未完的理想在香港溘然而逝。

同一天,蒋介石发来唁电。

两天后,毛泽东发来唁电,褒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并特派廖承志前往致唁。

10日,灵柩出殡,由北大学生护送,香港各学校、各商店均悬半旗志哀,执绋者五千余人,参加公祭的各学校学生及社团代表万余人。

16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特拨付5000元作为丧葬费用。

24日上午,国民党各界在重庆举行公祭,蒋介石参加;下午又举行追悼大会。

同日,全国各省市均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1947年5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1947年5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举行蔡元培的国葬。

蔡元培走了,走得异常的安静,连遗言也没有来得及嘱咐我们迄今所知的“科学救国”、“美育救国”的遗言来自于蔡夫人的侄子周峻之口。今天的我们虽可以从各种资料中寻找到举国哀悼的情形,但却无法还原当时国人的悲痛与惋惜之情。在中国现代的名人中,特别是如蔡元培这样在学界、政界均有地位的名人中,没有一个人如蔡元培这样得到各党各派不同政治势力的赞许和称道。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假如没有蔡元培

蔡元培的地位来自于他的成就,而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是作为北大校长而获得的。即使在今天,只要谈起教育改革,言必称蔡。

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短短5年间,北大走马灯似地换了四任校长:严复、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他们都是民国文化教育界鼎鼎有名的精英人物,尽管使尽了十八般武艺,可就是当不好这样一个脱胎于旧体制的大学的校长,难有作为。

历史的重任交到了蔡元培的手上。

当时北大的名声不好,是著名的“官僚养成所”。在当时的北大,学生无意学习,老师无心教学。蔡元培深知,要改变学风,需从整顿教师入手。学生不喜欢听课、不爱好学术,教师自然难辞其咎。蔡先是三顾茅庐,请来《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之后又聘胡适为北大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学门主任,这两人后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后来又相继聘请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同时还留聘、新聘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而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北大的保守派营垒。此外,还有章士钊、李四光、梁漱溟等等。这些闪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上空的巨星们,齐集北大。

经此变化。一时北大人才济济,学校面貌为之一新。据1918年初的统计,当时北大教员平均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