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安此人可是不得了。
幼年时,父母双亡,其以乞讨为生。十一岁时,偶遇大儒陈渊,得陈渊垂怜收为书童,教其读书识字。
曾念安也是争气,十三岁时能背诵诗词千首,通读经史百家,陈渊喜其灵性,认其为义子,十八岁入京会考一举夺魁,被很多大人物看好。
曾念安步入仕途也是顺风顺水,年不过三十,就官拜兵部侍郎,并娶了御前都御史谢刚的女儿谢娟为妻,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很多人都说,曾念安可能会在四十岁左右,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人无百顺日,月有圆缺时。
就在曾念安意气风发要大展拳脚时,其岳父御前都御史谢刚却鬼使神差的参了赵广智和郭喜寿,称其二人结党营私扰乱朝纲。
谢刚这不是寿星老吃砒霜,自己找死吗?依着赵、郭二人的性子,怎么能轻饶了谢刚。
当时,赵、郭二人还在蜜月期,俩人凑到一起,简单几句话,就决定了谢刚的生死。
郭喜寿负责栽赃陷害,赵广智负责弹劾查证,两人配合默契,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谢刚按死。
谢家满门抄斩,曾念安也不能幸免。
大儒陈渊知道后,舍得一张老脸,求的齐王出手,才勉强保住了曾念安的一条命,但曾念安的仕途生涯却也就此终结,落了个发配充军的下场。
本来要发配北境,刘畅又暗中出力,将曾念安弄到了昌邑城。
曾念安经此事万念俱灰,不想在混迹名利场,只想寻一乡野之地了此残生。
刘畅百般苦劝,再加上其义父陈渊劝导,曾念安感念齐王刘畅救命之恩,才勉强同意留在昌邑城。。
齐王知其有才,为笼络其心,不但嘘寒问暖,还不吝金银之物。知其妻子被斩,着手下人物色绝色美女相送,美其名曰才子配佳人。
曾念安被其诚心所感,成了齐王的首席幕僚。
几年来,曾念安暗地里为齐王出谋划策,为齐王解决了不少难题,齐王对其也是越来越倚重,引为左膀右臂,每逢大事皆问其意见。
曾念安走到齐王下手,缓缓说道:“此间事成,全赖王爷英明决断,小人不过略尽绵薄之力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刘畅十分满意曾念安的态度,更喜欢和他说话。曾念安不但学识广博,而且说话让人很是舒服,没有那些文人雅士的目中无人。似乎度过了生死劫后,曾念安活的越发谨小慎微,甚至有些苟且。
忠诚高,学识广,能力强,不居功,无傲慢,知进退,守礼仪。试问,这样的高级打工仔,那个领导不喜欢。
刘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先生过谦了。其实,孤一直有个疑问,想向先生请教。”
曾念安微微躬身,说道:“请教不敢当,王爷但讲无妨,念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刘畅笑着说道:“先生太客气了。孤一直疑惑,凭孤现在手中的实力,这次就算没有世家大族的帮衬,孤应该也不惧那五万叛军吧?”
曾念安点头道:“王爷所言不差。”
刘畅有些好奇的问道:“那先生为何一定要拉上这些世家大族?还让本王承了他们人情?”
曾念安整理了一下语言,说道:“王爷此举有四大好处。
其一:朝廷给王爷一万兵马的编制,那王爷明面能拿出来的也就这些,若突然多出许多来,怕是不好跟朝廷解释,现在有世家的私兵加入,一切就都解决了。
其二:昌邑城的世家这几年逐渐做大,有些尾大不掉之势,就算没有叛军,念安也会想办法帮王爷削弱世家,只是叛军来的正是时候,让王爷能站稳大义,还能名正言顺而已。
其三:让昌邑城的世家,尽量团结在王爷周围,并逐渐习惯王爷对他们的驱使。毕竟,世家的力量十分庞大,有他们的加入,能让王爷更加强大,将他们与王爷的利益彻底捆绑在一起,他们才能与王爷同进退。
其四,王爷私下的募兵,就是王爷自己力量,而世家的私兵却不是绝对忠诚王爷。与其用自己的力量去与叛军血拼,就不如接力打力,既保全了自己,也消除了隐患,何乐而不为?”
刘畅闻言大喜,拊掌笑道:“先生大才,孤得先生真乃大幸。”
曾念安急忙躬身道:“王爷谬赞了。”
刘畅轻抿了口茶水,笑着说道:“其实,孤是真挺感谢陛下的。若非他昏聩好色,错信郭喜寿之流,孤又怎能得先生之助。”
曾念安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悲色,沉默不语。
次日,齐王府有兵卒来报,叛军在城外三十里安营扎寨,并遣信使前来拜见。
刘畅闻言一愣,这官和匪有什么好见的?还拜见?拜你奶奶个腿。
刘畅急忙叫人去唤曾念安。
不多时,曾念安就随着仆从匆匆而来。
刘畅见到曾念安,请其入座后,开口问道:“贼兵已到,却遣人前来拜见,孤不知该不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