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起的呼声震荡在奉天殿的内外,如同嘹亮的的战歌吹起了大明朝的国家机器滚滚而动。
朱允炆当即忍痛表示,燕王谋反的野心已经天下皆知,他将祭告天地祖庙社稷,削去燕王皇室的属籍,贬为庶民,并将他的罪行诏告天下,以正视听。
按朝廷一向的流程,下面就是方孝孺宣读讨逆诏。
这是方孝孺第一次为朝廷写诏书,诏书是要声明朝廷的大义和燕王的不对。
“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僣逆。去年,周庶人橚僣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亲亲故,止正橚罪。今年齐王榑谋逆,又与棣、柏同谋,柏伏罪**死,榑已废为庶人。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是用简发大兵,往致厥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守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宣诏之后,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和任命。
朝廷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设置平燕布政司,调刑部尚书暴昭任布政使,统筹伐燕诸事。
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十三万大军讨伐燕逆,号称三十万,另有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各率本部兵马分道并进,全军号称五十万,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
朝廷的这次决议,比卜万还要激进,调动了大量的兵马。
卜万原本只要耿瓛和徐凯两部兵马即可。
但朝廷现在不相信卜万和大宁都行司的兵马,从各地调来数股官军。
从实力上来说,比起卜万的计划还要更强。
可是他们没有采用卜万的另一策,控制物资,断绝燕军后勤供给。
满朝文武官员,居然没人想到该这么干。
或许他们认为,朝廷数十万大军压至,一战就能胜利,根本用不着多此一举。
在京城的大军和物资同样将从龙江关龙江码头出发。
建文帝亲自带百官送行到龙江码头,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历史典故,在他们上船前,朱允炆又把耿炳文、李坚、甯忠等将领都叫到跟前,又说了那句话:“毋使朕负杀叔之名。”
众将面面相觑,一脸为难,边上的齐泰听着,就感觉眼皮忽跳,有种不好的预感。
朝廷在集结大军时,北方也有了变化。
首先是刘真擅做主张,在朝廷旨意到达之前,就把卜万给杀了。
徐忠说的没错,这人做事雷厉风行,通常不计后果,原本雷厉风行是指做事很快,也通常都用做褒义词。
但加上不计后果,就显的盲目和瞎搞。
但刘真杀卜万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大宁行都司的各部都是卜万的心腹为多。
卜万被他们抓起来后,四周各卫兵马已经有点不稳的迹象。
刘真怕和宋忠的怀来之战一样,引起阵前兵乱,加上陈亨又故意在边上吹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把卜万给杀了。
卜万杀了没两天,朝廷的旨意也到了军中,让他们查抄卜万家。
这下刘真挺高兴的,证明俺没做错,卜万的罪已经得到朝廷认同。
与此同时,大宁行都司各部都知道了卜万被朝廷定罪杀死的消息,而且朝廷下旨让刘真统领各卫。
各卫皆是不服。
他们对刘真杀卜万不服,对刘真的指挥才能更是不服。
此时的朝廷和刘真都猜不到,将来大宁的兵马全部跟着宁王投向了朱棣那边,有一半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卜万被杀的如此的随意。
当晚不知是谁带头,先把兵马悄悄撤回大宁,接着大伙有样学样,仅过了一晚,刘真还想召集各部,宣布朝廷旨意,现在这里我说了算,突然发现各卫已经纷纷撤回自己的驻地。
这把刘真给气的,他差点想引兵去攻打各卫,战场上没有命令擅自撤退是死罪。
可各部是在听到圣旨之前撤退的,刘真只能召集各部,宣读完圣旨,他才能算正式的统帅。
而且这个时候,刘真再蠢也知道,肯定不能打自己人。
刘真也害怕燕王来攻他的兵马,赶紧也准备带人后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