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安妮塔、汤米和艾琳都是讨好者,但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却有着千差万别。不过,他们各自的行为也是有共同点的,其中造成失衡讨好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愤怒的管理不善。
你也许在纳闷,“愤怒和讨好行为会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就是,“有很多关系!”认识愤怒和讨好行为两者关系的最佳方式就是,测量讨好者在不断满足别人过程中残留的沮丧之感。正如艾琳所说的,“回想起我那么卖力的使周围的人开心,这种做法真的很疯狂,更何况我自己还经常闷闷不乐呢。”
你能了解那番话的含义吗?要记住,讨好行为通常具备不坦诚这一“条件”,这些人在遇到其他人一意孤行或冷漠的举动时,会隐藏起任何焦虑的迹象。事实上,许多讨好者不能坦诚面对他们隐藏的愤怒情绪。例如,汤米提到他其实讨厌他的工作,但是当我问他在生活中是否感到生气时,他却声称没有。
可是,既然他不生气,又如何讨厌那份工作呢?尽管我们否认了这一点,但内心郁积的挫败感、恼怒、愤恨和幻灭感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是愤怒的指向标,表明它以不健康的方式被遏制了。
既然如此,我们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谈论愤怒的话题是正确的吗?”
接着,多数人会给出显而易见的答案:“是的。”
而这并不代表着一定要身体力行。我们再进一步询问:“当你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却没有及时表露出来的时候,你是表现得不负责任吗?”
再次,回答都一样:“是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讨好者很难理解愤怒的流露是潜在的有责任感的体现。自幼时起,大部分人对愤怒形成了一种观念,以为它是卑劣和讨厌的情绪——而且还振振有词。由于愤怒经常地被误用和滥用,以至于人们轻易地得出结论:“我觉得令人生气的事情,还是不要重提为妙。”
我和汤米正在谈论他是多么轻易丢下他自己的项目而帮别人解决问题,他回想起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很不善于应对愤怒情绪。
“我是家里面四个孩子之中最小的一个,”他娓娓说道,“所以我有些优势,得以观察其他兄弟姐妹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我的两个哥哥总是互相争吵不休,就连我的父母也和他们搅和在一起。爸爸大致上是个很温和的人,但当他的愤怒被点燃的那会,可要当心了!他用说的就能把哥哥们痛打一顿,在他们稍微懂事之后还会立马还嘴。我的母亲则完全手足无措,试着让大家恢复理智。但到最后她总是狼狈不堪,并且会哭着离开房间。”
“那么这一切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噢,你可不知道啊!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管住嘴巴不乱讲话,以及躲得远远的。”
汤米幼时关于愤怒管理的“经验教训”,是将来可能成为讨好者的十分典型的经历。由于他们意识到愤怒是反复无常的情绪,便小心翼翼地把感受和意见隐藏起来,选择顺从和友善待人以避开是非争吵。
从另一方面来讲,艾琳在早期体会的愤怒情绪稍有不同。“我的母亲是你所见过的最温柔的人。爸爸则不好相处,因为他很不爱说话而且也不想被叨扰。她叮嘱过我无数遍消除纷争的最佳方法就是不介入是非之地。还反复告诉我‘不要插手多管别人的闲事’。她人生的目标是无论身在何地都要保持淡定的仪态,而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学做同样的事情。”
“你或者你母亲有没有曾因为你父亲闭塞的性格而感到沮丧呢?”
“唉,总是感到沮丧呢。然而妈妈说即使和他谈了也不会有任何帮助,因为你爸爸就是那样的人。”然后她补充道,“我也把这同样的思维方式带进我和沃特的婚姻中。我只是猜想和他正面对峙或让他明白我的需求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顺从是我最擅长的对策。”
尽管汤米和艾琳个性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他们达到的结果却大致类同:“最好是将愤怒咽下,让其他人高兴吧。”
不仅如此,两个人最终都经历了类似的情绪:抑郁、苦闷、紧张、挫败和焦躁。他们善意的出发点并没有到达意义非凡的终点。
那么,你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是否有不坦诚愤怒情绪的倾向呢?你越是陷入讨好行为的角色中,越有可能极力克制愤怒的情绪,即使对自身和人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了解你陷入抑制愤怒的模式中的情形,仔细审视如下陈述,并勾选哪些切合你自身的情况。
(1)某些时候即使我的观点有凭有据,却没有大声说出来。
(2)当有些人不尊重我时,我可能且不管它,不会稍加留意。
(3)当对方表现出明显的不安时,我感到有责任营造一个更乐观向上的氛围。
(4)人们要是知道我内心有多么地不安,会感到很意外的。
(5)我过于频繁地认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其他人的那么重要。
(6)我很乐意服从别人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