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俄国,就当时的日本来说,颇需要一点儿勇气。伊藤首相向俄国表示强硬态度的另一面,却想借助英国做后盾。
英国的外交原则是防止俄国南下。因为担心俄国对朝鲜施加影响,所以,宁愿让清政府对朝鲜强化宗主权,只要清政府牢牢控制住朝鲜,俄国就无机可乘。
日本的力量扩张到朝鲜半岛上来,对英国来说是件麻烦事。从利害关系上说,英国热衷于支持清政府,牵制日本。它有香港、新加坡等基地,又有兵员充足的印度,随时可以向远东调兵。同俄国相比,英国占上风。
按理说,英国是最可靠的,不知为什么,李鸿章却依靠了俄国。这也许与他的性情本质有关。人们都称他是亲俄派头领,甚至有些极端分子说他从俄国领到了一大笔卢布。
在近代中国要人的意识中,关于国防,有两派。防止列强的侵略,固然都叫作国防,但是,把重点放在何处,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鸦片战争以后,侵略者从大洋彼岸闯了进来,第一个就是英国。有些人主张充实海军力量,在海边将他们击退,被称为“海防派”。
有些人认为来自大洋彼岸的压力并不可怕,英国和美国都是要做买卖,容易对付。与之相比,同中国的国境有那么长距离接壤的俄国才是危险的敌人。现在它不正在蚕食着中国吗?持这种主张的人,被称为“塞防派”。
海防派认为英国是主要敌人,塞防派认为俄国是主要敌人,这两大派别,成为近代中国内部对立的主要原因。
李鸿章是海防派的代表。他之所以不依靠英国当调解人,这是原因之一。不能把国家的重大事情,委托给主要敌人——英国。
然而,清末的政争,与其说是出于政见的不同,不如说是出于人事关系。李鸿章派在清廷政界中形成一个最大的人事系统。反李鸿章派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系统。
反李鸿章派责难说:“李鸿章想避开同日本的冲突,不准备派兵,搞软弱外交。”他们到处宣扬主战论。可是,当李鸿章决心同日本决一雌雄,开始动员时,他们又大唱反调,宣扬非战论。
当时驻中国的英国公使是欧格讷。巴夏礼死后,他以代理公使的资格接替了工作。他曾一度被调任葡萄牙,不久又调回中国,是一位有才能的外交官。
欧格讷不愿意让俄国公使喀西尼一人独揽中、日之间的调停工作。他认为,不让俄国在远东加强发言权,是英国外交官的任务。他写信给驻天津领事,命他会晤李鸿章。
各国公使驻在北京,除了与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打交道之外,还要同天津的实力人物李鸿章往来,展开两面作战。
英国驻天津领事对李鸿章说:“英国认为日本派遣大量军队是非法的。现正通过驻韩领事、驻日公使,劝告日本政府撤兵。”
“关于此事,英国外交部正在同驻伦敦的日本公使接触。”
意思是要给李鸿章一个强烈印象:关于朝鲜问题,为清政府尽力周旋的不单是俄国。
李鸿章对英国领事说:“请贵国海军提督率十余艘铁甲舰去横滨,如何?请提督与驻日公使一同去日本外交部,面对面地交涉,指出日本以大军威胁朝鲜,妨碍远东的和平和贸易,与英国关系极大,希望立即撤兵……大概日本会听从英国劝告的。这件事,还请你同北京的欧格讷先生研究一下。”
“一定按阁下的意思发电报。”
作为一件公事,英国驻天津领事把李鸿章的意思报告给北京的欧格讷公使。其实,这种提议太孩子气了,李鸿章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能否实现,只不过同英国领事开了个玩笑,他的话外音是:调解的事已经委托给俄国,现在不是英国出面的时候,但若能做到这些,自当别论。
欧格讷当然不会把李鸿章的提议报给本国政府。
不管清廷对英国多么冷淡,英国还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欧格讷同东京联系,英国驻日代理公使巴健特造访日本外交部。他问陆奥外相:“清政府对日本政府的提案想附加一些条件,然后再举行谈判,贵国意向如何?”
欧格讷的调停方案,并不是李鸿章提出的,而是得到总理衙门的谅解。李鸿章一心把希望寄托在俄国身上。
在伦敦,英国外交大臣也通过日本公使青木周藏,劝说日本接受英国的调停。
“日本应当尽速解决朝鲜问题,否则,俄国可能会号召欧洲各国,采取联合仲裁。到那时,恐怕日本在国际外交上将陷于孤立。这一点,请特别考虑。”
“我国也有一条不能退让的界线。”青木公使答道。
“是不承认清政府对朝鲜的宗主权吧?”
“一点儿不错!”
“宗主权目前已是有名无实之物,全世界都知道这一点,所以各国才往朝鲜派遣公使和领事。若想解决当前的问题,该避免的一定要避免,这就是外交!”
“阁下的意见我将转达给本国政府。”
青木公使向东京发电报,申述了个人意见:接受英国的调停是明智的。方案是日、中两国军队尽可能拉开距离,避免冲突,最好让日军驻扎釜山,清军驻扎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