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樟树旁边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但没过多久,老蔡有一次出工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腰给闪了,这可就麻烦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老蔡没办法就只好回家来休养,等病养好了再去矿上的时候,已经没有他老蔡的位子了,老蔡想着每天干体力活,没什么意思,也就罢了。

但老蔡还是不甘心,毕竟也没别的出路,只好从家里提着两只老母鸡再次找到那个老同学于长志,说是能不能给找个轻松一点的事,比如教书啊,或者公社里搞个文书之类的也可以。这一次老同学可是冷淡多了,可能是因为马上要升迁的缘故吧,或者老蔡说的那些事情确实不好安排,最后还是另外给安排了一个硅灰石矿,老蔡看是这种情况,没什么退路了,也就勉强答应。

其实硅灰石矿也不是个什么好地方,每天跟石头打交道,而且由于是公社办的企业,条件非常简陋,粉尘也很大,老蔡没干几个月就又被石头砸了脚,最后也是回家来休养,蔡书舟这个时候还是有点印象的,老蔡每天躺着床上哼哼唧唧的,这边玉桂却挺着个大肚子,马上就临产了。

70年代的最后一年,老蔡总算领教到了什么叫坎坷,什么叫挫折,什么是祸不单行。从年初搁下教书,到这几个月的短暂的矿工生活,老蔡总算是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躺在床上一个劲的叹气,多少有点怀才不遇的郁闷吧,但唯一带给他的欣慰的就是玉桂在夏末秋初的时候,又跟他生了个儿子。

这个儿子的到来,要说还真不是时候,应该说是老蔡家里最困难的时期,玉桂怀孕的时候一直还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直到肚子痛才从田间回来生产,老蔡晃荡了几个月,发了点工资都被他治病了,家里几乎是揭不开锅了,后来还是那个接生的恢柏老婆动了恻隐之心,从家里拿了些米面过来,让玉桂勉强度过了月子。

这个儿子就是蔡书艇了,老蔡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心思去想那漂亮的名字,日子过得这么艰难,能挺过去都不错了,于是取了个“挺”的谐音,多少跟舟和航有些一脉相承。

1 外婆家的童年(上)

老蔡满怀着一腔的郁闷总算过完了这70年代的最后一年,很是落寞,凄惨。自从被迫搁下教书之后,老蔡等于是在外面游荡了一年,养猪没了地方,当了两个月矿工,又把腰给扭了,歇息了几个月,这一晃一年就没了,生计也成问题了。因为老蔡一年没做什么事,没在队里出工,当然是没有工分的,也就不可能分口粮了,只有那玉桂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中间因为生儿子还休息了一段时间,所以年终分粮食时,一共没分到几斗谷,估计这一年就要饿肚子了,关键还有那四个嗷嗷叫正长身体的孩子呢。

说到老蔡的这几个孩子,要说现在还真不少了,三个儿子,一个姑娘,特别是那两个大一点的儿子,都已经七、八岁了,还没上学。不过那大一点的蔡书舟前两年倒还是经常跟着老蔡一起到学校去的,因为在家没人带,带到学校去好歹也能体会一下学习的气氛,能早点开窍啊什么的。所以蔡书舟虽然七、八岁了,没正儿八经上过学,但多少还是认识个12345了,据说还很调皮,在老蔡后来创办的幼儿班里是个小头子,经常在讲台前面教那些小伙伴们12345的,有时还跟老蔡一样拿根棍子教训人。就为这事,后来蔡书舟没少吃过亏,因为老蔡没教书之后,蔡书舟开始上学了,那些赵家湾小时候的玩伴竟然经常欺负蔡书舟,说小时候幼儿班里挨过他的鞭子,现在要报复啊什么的,经常打得蔡书舟鼻青脸肿的。这当然是后面的事了。

蔡书舟的童年,他在赵家湾这边其实没什么印象,相反他很多的记忆反而是在外婆家的史家庄那边。因为他小时候,一直在外婆那边跟着姨妈舅舅他们一起度过,在外婆家长大的。

前面好像说过的,蔡书舟的母亲玉桂刚生下他的时候,由于集体里干活太苦,又没吃什么好一点滋补的东西,所以就一直没有奶水,而蔡家旺的婆娘这边生下书舟的堂哥书舧之后,奶水很多,于是小蔡书舟就一直追着二婶要奶吃,但那二婶娘听蔡家旺的话,说是奶水不能分给别人吃,不然自己的儿子会倒霉什么的,搞得那二婶一看到蔡书舟就躲,为此还跟玉桂吵了好几次,说玉桂管不好自己的孩子,专门追着别人要奶吃什么的。

玉桂也是个很要强的人,一气之下,就把蔡书舟带回娘家了,因为娘家这边,蔡书舟的外婆也是刚生下小姨,只大蔡书舟几个月,这样是可以吃外婆的奶了。这在当时也是很普遍的事,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计划生育,也没什么避孕措施,哪家不是生七个八个的,有的人家还生了十来个呢,这样第一个大孩子的孩子有可能比自己的最小的孩子还大,或者差不多大小,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特殊的现象了,蔡书舟后来上学之后,就碰到很多的这种现象。

蔡书舟小时候听姨妈她们说是很好哭的,一点小事情就会哭一场,脾气也很犟,稍微不如意,就会发倔,大哭不止,非要哭个赢才罢休。而且是个调皮大王,又喜欢惹事生非,搞得外婆为了蔡书舟这个小家伙天天跟人家吵嘴,弄得很不安宁。毕竟是第一个外孙嘛,看得很重,当然是格外呵护了。

蔡书舟在外婆家度过的那几年,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回忆了。史家庄那湾子很大的,当然小朋友也很多,再就是玩的地方也多,特别是那些很古老很特别的建筑,到处是弄堂和偏巷子,比较适合玩捉迷藏,一起玩起来当然就会尽兴一点。

先说说这建筑吧,小时候蔡书舟对这个是非常的熟悉的。当然蔡书舟后来走南闯北,去了全国很多的古老村子,各式建筑风格也都不一样,比如福建永定的土楼,安徽宏村的白墙黑瓦飞檐式建筑群,还有黄土高原的窑洞,江西婺源的客家建筑等,但没有一个与史家庄的建筑相同的。

史家庄的建筑,当然沿袭了中国聚族而居的传统建筑风格,以祠堂为中心轴,两边对称延伸分布,各家各户以巷弄相连,巷弄上面铺着黑瓦,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弯弯曲曲,九曲回肠,走到里面就像一个迷魂阵,很难走得出来的。蔡书舟在里面经常跟那些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玩打仗、搞野战、一直从东门跑到西门,从南门跑到北门,来来回回穿来穿去的,摸得很是熟悉了。

整个建筑群顺着后面的山势坐北朝南,祠堂正对着后边的小山包的中央,依山而下,非常雄伟气派,最后面是一间不大不小的屋子,中间供奉着祖宗牌位,中庭很大,几根大柱子撑着穹顶,从中庭出来一直往前是一个长长的不宽不窄斜坡形的龙道,再到前面是一个很有气势的大门,两根大木柱子撑在两边,还有两个很有气势的石狮子蹲在大门前,大门的前面是一个比较宽的高台,青青的石板路沿着高台的两侧向两边延伸出去,高台下面是一块很大的空场,有青石板铺成的台阶向下伸展,显得格外的气魄和开阔。

祠堂的两边各开有三个门洞,连着两边的千家万户,并有青石板铺就的走廊,巷弄相连,走廊巷弄下边有石头砌成的很整齐的排水沟,一直通向村头那几口浆衣洗裳的大水塘,布局非常的合理、方便、美观。整个房子既有各家各户的单独分开,又有一个整体的统一规划相连,功能非常的完善。还有的人家有雕花的木门木窗户,甚至还有屏风,非常的精美。

蔡书舟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青石板的走廊,和那些青砖的间墙,以及很多的夯土垒起来的墙体,还有那些粗大厚重的木质隔断,显得古色古香很有风土人情的风貌。

说起史家庄的建筑,蔡书舟小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去过别的什么地方,没有什么比较,后来上学后,有了一些同学,同学之间寒暑假的串门,让蔡书舟知道了那一带的各种不同的建筑特色,比如潘墩的青砖黑瓦飞檐式的斗角建筑,董家湾的夯土白墙黑瓦建筑样式,但像史家庄这么大器、这么别致、这么有历史厚重感的建筑,这一带还真是凤毛麟角,这是跟当地出的人才是有关系的。毕竟史家庄在这一带是大户大姓,好像是哪个朝代出了大官的,就从那遗留下来的带孔的石板和石墩就能看出来。

就说说前面老蔡结婚迎亲时提到的那村口的水塘吧,不是每天清晨有很多媳妇姑娘在那水塘边洗衣服么,那水塘边沿伸出去的那一排石板,其实一开始他不是用来洗衣服的,因为那每块石板的前面有一个大圆孔,蔡书舟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统一的石板呢,后来听那些老星说,那些石板是过去那些官员用来拴马的马桩,看来能有这么多马桩,那官肯定是不会小到哪去,既然有出过大官,那史家庄出现这么经典的建筑,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像安徽的徽派建筑的代表宏村,不是出来过红顶商人胡雪岩么,还有那一溜的皇家赐给的牌坊,当然就更恢弘了。

当然蔡书舟印象最深的还有那带有典型人民公社特征的公共建筑了。比如进村口的一排队屋,也是对称式的建筑,从祠堂的高台一直下来,下面是一块很大的露天场地,再往前正对着是一个半弧形的大拱门,两边均匀对称的建着公家的队屋,一律的青砖黑瓦木柱,面积很大,是集体那会室内集体劳动的场所,跟赵家湾的那个打麻场性质差不多,下雨天,大家就集中在大队屋里打麻啊,脱谷子啊,打小麦啦什么的,很热闹的,还有一些半机械的农具,什么打谷机,脱米机,木风扇等,当然蔡书舟最喜欢的还是那队屋旁边一个小型的偏屋了。不为别的,因为那偏屋里放着拖拉机,泥船啊这些能动的机械,这可是蔡书舟最喜欢调皮捣蛋的东东了。只要那些机械停在那,蔡书舟就会摸过去爬上驾驶室,呜呜的模仿开着机械,俨然一个小拖拉机手,很是威风。

不过那个放拖拉机的小屋子终究是有人管的了,主人好像是叫做老骑的,这个老骑就住在蔡书舟外婆家对面,因为是隔壁邻居,而且蔡书舟是寄住在这边的,所以也就对蔡书舟的调皮捣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大计较了,蔡书舟也就越发胆大,今天下一个螺丝,明天搞一下油箱,惹得那个老骑终归是大为光火,终于是经常告上状来的。

2 外婆家的童年(下)

外婆家的童年确实是有太多的回忆,不过还是以夏天和冬天发生的事情印象最为深刻。就说那夏天吧,一个是夏天的双抢,是最为热闹的季节,男女老少都忙活着,孩子们这个时候也是最为自由和兴奋,因为大家都忙,没人管了,当然就会玩的疯一点,还有就是天气热,游泳玩水当然也是最主要的主旋律。

“双抢”来临的时候,正值暑假之时,蔡书舟上学的舅舅们这个时候放假回家就可以大显身手,虽然算不上主劳力,但还是可以算一部分工分的。蔡书舟这个时候就可以跟着舅舅们的屁股后面到处乱串,凑些热闹的了。但最多的还是跟着外婆一起在村里的大屋场里翻晒谷物豆子什么的,故事可就多了。

先说说那村子的大屋场吧。史家庄由于是一个很讲究的追求对称建筑美学的大庄子,所以连那大屋场也是对称型的,沿着祠堂下来的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对称的建着两个带围墙的大屋场,中间从半圆拱门进来是一块空地,空地两边挨着那长排的队屋用水泥铺了两块很大的平场子,用土砖围墙围起来,两边各有一个别致的拱形木门,那么这种建筑在当时主要是做什么的呢?

这当然是当时集体时搞人民公社的建筑了,每个村子都有的,只是其他的村子规模没这么大。主要是用来翻晒集体的谷物等农作物的,砌上围墙当然是为了防止鸡鸭鹅屯猪牛啊等家禽家畜进去吃粮食的了。别看这么两个大晒场以及那些土围墙,那都是蔡书舟小时候的乐园。蔡书舟没什么事就会每天在那些围墙上爬上爬下,有时还几个小伙伴一起站在高高的围墙上,大胆的一溜圈的走起来,把大人们吓的是连声喝止,但也不起作用。更有甚者,竟然趴在围墙上搞破坏,掰垮那些土砖不说,还经常对着围墙里的那些农作物撒尿,弄得人们是哭笑不得,有时恨不得要鞭抽那些小调皮蛋的家伙。

不过这些小家伙高兴时也有能帮忙的时候,那就是大中午的,大人们休息的时候,可以叫这些不知疲倦的小家伙帮忙看一下鸟雀之类的,拿一个小竹篙子,麻雀来吃谷子的时候就要吆喝着去赶一下,再就是翻谷子了,说是翻谷子,也就是拿一根竹做的或者木做的的有齿的杷子,就像猪八戒用的那个杷子差不多的器具,顺着晒在晒场上的谷子上时不时的去刨一些沟子,这样便于晒干堆着的那些谷物。

蔡书舟从外婆家回来的时候,好像是5岁以后了,主要是为了上老蔡刚创办的幼儿班才回来的。外婆家的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外婆姨妈舅舅的层层呵护,让蔡书舟很是幸福了好几年,突然回到赵家湾这边,总是感到很不习惯,好像不是自己的家似的。

3 浑浑噩噩的初小(上)

懵懵懂懂中,蔡书舟的童年就这么过去了,绝大部分是外婆家的记忆,对于这个曾经生他养他的地方,却一直没留下什么童年的回忆,直到上小学以后,这种回忆才逐渐增加。

蔡书舟是在刚跨进八十年代的这一年上的小学,也就是初小吧,赵家湾的老师当然早已不是老蔡了,是前面提到的那个赵水松的,不过学校还是老蔡办的的那个学校,只是蔡书舟上学时,已显得有些破败了,首先是那块木黑板,早已是斑斑驳驳,很多地方黑油漆都掉了一大片,以至于在上面写的字看不清楚,也擦不干净,旁边还挂着一个大珠算盘,算盘珠子毛茸茸的,但已经掉的的差不多了,估计是个摆饰,只有那桌子还算是结实,只是中间早已画满了楚河汉界,很深的刻痕。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名字或者骂人的乡村俚语,至于椅子,那早已是没有了的,统一的一条长长的凳子,中间坐个十个八个没什么问题。几张破败的乒乓球台摞在一起,堆在教室的角落里,教室的后边,由于学生少多了,后面空出一大块,是用于冬天烤火用的。课间的时候,大家在空地上大闹,还有玩纸标、纸飞机的,你说那空地有多大呢,毕竟现在是初小了,比起老蔡那会的一到六年级,那是风光不再了的。

对于学校,其实蔡书舟并不陌生,在外婆家的时候,小姨妈们上学的课堂就设在史家庄祠堂里,蔡书舟偶尔也被姨妈们带到学校去上课的,只是偷偷的钻在最后一排的课桌底下,瞎捣蛋,不能做声,实在难受了,咳出声来,也被老师发现,给教训一下,要老老实实,也就罢了。

但毕竟是要上学了,蔡书舟这时按实岁算已经满7岁,进八岁了,再不上学就会耽误。何况老蔡曾经是个老师呢,这种道理还是知道的。于是蔡书舟从外婆家回来,光着脚丫就去了学校,学费好像是一元五角包干,含书本费的,但老蔡家当然没付过现金,欠账的。这也不是老蔡一家,很多家庭当时也付不起,或者拖欠习惯了,年底年关之前,老师会上门讨要学费,老蔡他们又会是说一箩筐好话,拖到第二年去了,没办法,这个时候老蔡已是穷困潦倒了,当然别的人家会好一点,但也不会好不到哪去,都这样的。

赵水松是个性格耿直的老师,听说很有点牛脾气,而且特爱打人,蔡书舟还没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