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妙法莲华经多少字 > 第75章 第75集(第3页)

第75章 第75集(第3页)

那么什么是灭呢?就是我们把三界的苦因跟苦果灭了以后,在因缘当中会出现一种寂静无为的涅盘之乐。这个就是我们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就成佛之前先追求涅盘寂静。

“此是灭,可证性。”这个涅盘寂静,它不是天方夜谭,它的确是存在的。“此是灭,汝应证。”佛陀要鼓励我们,你应该去追求,它值得你追求。它跟世间的快乐不一样,因为这个涅盘寂静,它是不可破坏的,它不会因为某一个因缘改变。别人对你好,别人对你不好,你发生什么事,你就算死亡,你的涅盘寂静完全不受影响。“此是灭,我已证。”佛陀已经证得了,就给大家信心。

四谛的第三个,就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说我努力地去观察苦谛,生起出离心,我很努力地用念佛、修止观来调伏烦恼,那我追求什么呢?注意,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要追求的是寂静这两个字。

所以一个人到晚年,说是修净土宗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当然你要先离开娑婆世界。你连娑婆世界都不能离开,你还跟我讲往生?我们是在娑婆世界生活的,你有本事离开娑婆世界,你才有资格谈往生。你要离开过去,才有资格谈未来。

一个人会往生的指标很简单,就是你到晚年的时候,你内心那种寂静的力量现前。就是说,你年轻的时候遇到快乐的事,你会很快乐很快乐,你年纪大的时候看它你相对淡薄了;你年轻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你会很痛苦,你年纪大的时候看起来也是寂静。恭喜你,往生有分!因为你的业力淡薄了,你的业力沉淀了。

所以,这个灭谛是你这个人对生死的这种互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说,你心中还是活在痛苦快乐的二分法,你就很难离开三界了。就是你那个生灭心特别强,快乐的时候特别快乐,痛苦的时候特别痛苦。那很简单,从这个就能看得出来,你的攀缘心、生灭心很重,你的第八识活动势力太强。

我们一个往生的人,第八识这个阿赖耶识活动势力不能太强,你要让第八识慢慢地,不敢说完全停止,完全停止你就是成佛了,起码势力要减低,就是涅盘寂静。所以这是一个你是不是能够离开三界的重要指标,就是灭谛。

整个净土宗要做的,就是你要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我怎么知道我厌离娑婆呢?厌离娑婆标准在哪里?就是寂静。对娑婆世界一切的成败得失,你的内心只有两个字,叫做寂静,恭喜你!恭喜你!你跟三界的业力的牵动,淡薄了、沉淀了。

这是第三个指标,“此是灭,汝应证。”你要往这个目标去趋向。

那么,怎么做到寂静呢?当然要有方法,道,看它的趋向的方法。

道。道者,“趣向”义,谓由此道,故得证入涅盘。乐因。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寂静,它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是要修来的。修什么呢?修道。这个道,小乘当然就是四念处,大乘就是六度。

佛陀在讲这个道的时候,也是三个阶段:

第一个,示相,“此是道,可修性。”这是可以修的,它不像一般的哲学义理。哲学是讲出一个目标,然后方法呢?方法就没有了。它只是一种概念,它没有一种可修性。佛法跟哲学最大的差别就是佛法是可修性。

“此是道,汝应修。”你应该努力地正确地去修。从四谛来说,这个道就是修我空观,就修无常、苦、无我,它的证法是无常跟无我的智慧,这是道。

那么佛陀来作证:“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就作证这是一个可修性。

我们回归到讲义。这个是讲到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了生死转凡成圣的第一个功课,四谛法。这个四谛法,智者大师讲得更清楚。我们简单说一下。

智者大师说,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谛。他说藏教人的四谛,他的重点在苦谛。小乘人他修四谛的时候,他把重心放在苦,就是所有的修行都是要解决痛苦。我因为有痛苦,所以我要远离痛苦,所以我才去修道,去追求涅盘。所以这个核心思想,小乘的苦叫做生灭四谛。生灭四谛就是说,对于这个痛苦,他是二元对立的,这个生灭就是二元对立。就是说生死涅盘是对立的,有生死就不能有涅盘,有涅盘就不能有生死,所以,有痛苦就不可能寂静,有寂静就不可能痛苦。这是藏教人,是生灭四谛,就是二元对立的。

通教人,其实通教,他是一个利根的声闻人,他以无生来观四谛。通教的人离开三界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是为了解决痛苦,但对通教的人来说,一切法毕竟空,没有什么痛不痛苦,就是他对诸法,一切法“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所以通教是以无生来观四谛,所以也没有什么痛苦,也没有什么快乐,也没有什么寂静,反正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他因为毕竟空而了生死,叫无生四谛。

别教,别教我们一般说的就是菩萨乘,就是别教菩萨,就是权教的菩萨。那么别教的四谛叫无量四谛。这个无量四谛,无量是什么意思?就是六度万行。菩萨他修涅盘寂静,他可不是为了远离痛苦,他是为了道谛,就是我因为要成就道谛的关系,所以我才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它的核心思想在发菩提心,所以菩萨是以道谛为根本,修无量四谛。

那么圆教呢,圆教菩萨他是灭谛,他直接契入涅盘,就是一心真如,所以称无作四谛。圆教无作四谛就是说,心性本来就具足的,你根本不要去造作,它也不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圆教人是涵盖前面的藏通别三教。

这很重要!就是说,圆教人修四谛,他认为所谓的痛苦是唯心所现的假相。那怎么办呢?我用一个如梦如幻的无常的智慧、无我的智慧来消灭如梦如幻的痛苦。圆教人他是从涅盘来打底,他是从灭谛下手来修四谛,就是他站在一心真如的角度,就是灭谛。因为你一旦入一心真如,你跟佛是同一个水平了。

就是说,当你把什么事都拉到一念心性的时候,那你跟佛陀是同一个知见。当然,我们很多功德做不到,但是从看事情的角度,你跟佛陀是同一个角度。佛陀看事情,他是从一心真如来一心衍生万法;你今天如果站在一心的角度,那你跟佛陀刚好是同一个知见,你跟佛陀是一家人。所以整个圆教的四谛法是从涅盘下手,苦集灭道,他从灭谛下手。

所以,就产生了四种差别。

那有人说,那我们净土宗是从哪一个下手?

我们净土宗,厌离娑婆,我们是比照藏教人,用最钝教的。因为净土宗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刚好是二元对立法,它是对比式的,所以我们是用藏教法来往生的。

我们说过,藏教法的优点,效果特别好。你看,我要厌离娑婆,我要欣求极乐,这两个因缘相它是一种对比式的。虽然缺点是对立心太强,但没关系,反正权法嘛!你只要安住一念心性,对于你权法怎么操作,佛陀完全没有意见。《法华经》也没有意见,《法华经》是告诉你,你要会权入实。至于权法,你今天愿意怎么做,你能够达到你的目标、达到你的效果就是妙法。

所以佛陀对权法是没有目标的,也没有标准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在厌离娑婆的时候是比照藏教法,就是把自己观想成三界里面的钝根的众生,治乱世用重典,就是用生灭四谛,从苦谛下手。

这个是讲到四谛法。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来讲十二因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