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爱因斯坦是近亲生下来的嘛 > 3奇特的童年1884(第1页)

3奇特的童年1884(第1页)

爱因斯坦3奇特的童年1884

1880年6月,三百年来世代土瓦本人的爱因斯坦一家离开故乡土瓦本地区在巴伐利亚的慕尼黑郊区安顿下来了。新家很舒适,有一个漂亮的花园,还长着几颗大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爱因斯坦一家全新的大城市生活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随着爱因斯坦一天天长大,他的父母有了新的忧愁,在小孩子早该说话的年龄(2岁多),他们的孩子阿尔伯特依然不说话,他们担心爱因斯坦可能智力有问题,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是智障儿童,直到有一天妈妈保莉妮·科赫弹奏钢琴时偶然发现爱因斯坦对琴声有反应才打消了他们对阿尔伯特是智障儿童的疑虑,因为据保莉妮以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对音乐有反应的孩子智力肯定没问题。

虽然靠着保莉妮艺术家的见解排除了孩子智障的可能,但忧愁的赫尔曼夫妇最终还是决定请专业医学人士给把把关,为此,赫尔曼夫妇带着阿尔伯特去看了医生。医生给出的结果是孩子智力没问题,也不是哑巴,只是说话比较晚。赫尔曼夫妇那两颗悬着的小心脏终于暂时放了下来。

188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岁多的时候终于能说出些单词了,在外人看来,他说话除了慢还有些怪异,总之不正常、有问题,因为他想说话的时候,总是先轻声地讲给自己,直到差不多了才会大声说出来,外在表现就是阿尔伯特说出每句话,不论多么平常,都需要嚅动着嘴唇,喃喃地自言自语。为此,家里的女仆给阿尔伯特起了个“笨瓜”的绰号,家里人则安慰自己说阿尔伯特只是发育比较迟缓。不过,身边人都觉得阿尔伯特学习语言相当吃力,担心他永远都学不会。

确认阿尔伯特起码能讲话,不是智障儿童后,赫尔曼·爱因斯坦和保莉妮·科赫又喜逢新的好事,1881年11月,他们顺利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孩,这次夫妇俩儿女双全了。女孩取名玛利亚,不过她终生都使用昵称“玛雅”。当说话不久的阿尔伯特第一次见到妹妹时,还以为她是父母送给自己的又一个漂亮玩具,看了看玛雅喊道:“真是不错,可它的轮子在哪里呀?”

除了各种奇葩笨拙的表现,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另一特点是喜欢安静。他家的后花园经常有孩子聚在一起打闹玩耍,但阿尔伯特对这些吵吵闹闹却无动于衷,他喜欢远离那些同龄的孩子,整天沉浸在沉思中或者是发呆中,为此,一位女家庭教师给阿尔伯特取了“沉闷神父”的绰号。

“沉闷神父”在1946年自述中对自己四五岁时(1883年-1884年)的一件“罗盘事件”记忆犹新。据67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有一天四五岁的自己卧病在床,为了安慰生病的阿尔伯特,父亲赫尔曼给了他一个罗盘,他发现指南针准确行动的方式很奇特,令爱因斯坦感到震惊,因为在他既有的头脑里,也即爱因斯坦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指南针准确的行动方式是第一个根本无法找到其相应位置的事物。

当时,爱因斯坦就开始思考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它的后面。这次经验给爱因斯坦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持久,以至于60多年后的1946年爱因斯坦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写自述时依然觉得这件事仍盘桓在自己的脑际。

后来,爱因斯坦知道了指南针听任人眼看不见的磁场摆布,但终其一生爱因斯坦都在寻找统一场论,即用统一的场论方程来统一描述物质世界。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电磁场,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方程描述了引力场,1915年后在人生的后四十年中爱因斯坦一直向用场论统一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场方程而冲锋,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即使在爱因斯坦自1955年去世近70年后的今天,引力场和其他基本力场依然没有统一。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的场概念(迈克尔·法拉第)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大贡献。物理学中把某个物理量在空间的一个区域内的分布称为场,如温度场、密度场、引力场、电场、磁场等。如果形成场的物理量只随空间位置变化,不随时间变化,这样的场称为定常场;如果不仅随空间位置变化,而且还随时间变化,这样的场称为不定常场。在实际中,一般的场都是不定常的场,但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在一段时间内物理量变化很小的场近似地看作定常场。这种假定条件让规律简化到能量化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常用也实用并且成果显著的方法,从不同大师处理科学问题的细节和思路中都不时的可以发现这点。

与罗盘事件同一时期,喜爱钢琴演奏的妈妈保莉妮也送给了爱因斯坦一件小提琴作为礼物,还为爱因斯坦安排了小提琴课。起初,爱因斯坦对机械的小提琴教学纪律颇为不耐烦,但在听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后,爱因斯坦一下子觉得小提琴变得迷人和生动起来。不久,爱因斯坦已经可以和妈妈保莉妮一起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了。爱因斯坦后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如此纯净甜美,在我看来,它映衬出了宇宙的内在之美。”在爱因斯坦的意识中,音乐、自然和宇宙规律融为一种感情和道德的统一体。

爱因斯坦喜欢沉思和喜好自由,所以对打扰自己沉思并想对自己强行灌输教育的家庭教师比较反感。1884年5岁的时候,为了抗议女家庭教师破坏了自己独处的心境,并捍卫自己的个人世界,爱因斯坦曾拿起椅子追打家庭女教师,吓得她仓皇出逃,再也没有露面。据妹妹玛雅回忆爱因斯坦小时候还容易发脾气:“他发起脾气来脸色蜡黄,鼻尖雪白,无法控制住自己。”不过,爱因斯坦小时候这种暴躁的性情后来消失了。

难能可贵的是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就喜欢解智力难题了,尤其喜好用拼装玩具搭起复杂的建筑结构,玛雅说哥哥能成功用卡片搭起14层的楼房,坚韧不拔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用心理学家的话总结小时候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是他确定支配系统的规律的“系统化”能力远远超过他体察和在乎他人感受的“移情”能力。不过,虽然爱因斯坦不大合群,偶尔会有些叛逆的举动,但他能够交到亲密的朋友,对整个人类也充满悲悯之情。

爱因斯坦3奇特的童年1884

1880年6月,三百年来世代土瓦本人的爱因斯坦一家离开故乡土瓦本地区在巴伐利亚的慕尼黑郊区安顿下来了。新家很舒适,有一个漂亮的花园,还长着几颗大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爱因斯坦一家全新的大城市生活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随着爱因斯坦一天天长大,他的父母有了新的忧愁,在小孩子早该说话的年龄(2岁多),他们的孩子阿尔伯特依然不说话,他们担心爱因斯坦可能智力有问题,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是智障儿童,直到有一天妈妈保莉妮·科赫弹奏钢琴时偶然发现爱因斯坦对琴声有反应才打消了他们对阿尔伯特是智障儿童的疑虑,因为据保莉妮以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对音乐有反应的孩子智力肯定没问题。

虽然靠着保莉妮艺术家的见解排除了孩子智障的可能,但忧愁的赫尔曼夫妇最终还是决定请专业医学人士给把把关,为此,赫尔曼夫妇带着阿尔伯特去看了医生。医生给出的结果是孩子智力没问题,也不是哑巴,只是说话比较晚。赫尔曼夫妇那两颗悬着的小心脏终于暂时放了下来。

188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岁多的时候终于能说出些单词了,在外人看来,他说话除了慢还有些怪异,总之不正常、有问题,因为他想说话的时候,总是先轻声地讲给自己,直到差不多了才会大声说出来,外在表现就是阿尔伯特说出每句话,不论多么平常,都需要嚅动着嘴唇,喃喃地自言自语。为此,家里的女仆给阿尔伯特起了个“笨瓜”的绰号,家里人则安慰自己说阿尔伯特只是发育比较迟缓。不过,身边人都觉得阿尔伯特学习语言相当吃力,担心他永远都学不会。

确认阿尔伯特起码能讲话,不是智障儿童后,赫尔曼·爱因斯坦和保莉妮·科赫又喜逢新的好事,1881年11月,他们顺利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孩,这次夫妇俩儿女双全了。女孩取名玛利亚,不过她终生都使用昵称“玛雅”。当说话不久的阿尔伯特第一次见到妹妹时,还以为她是父母送给自己的又一个漂亮玩具,看了看玛雅喊道:“真是不错,可它的轮子在哪里呀?”

除了各种奇葩笨拙的表现,爱因斯坦小时候的另一特点是喜欢安静。他家的后花园经常有孩子聚在一起打闹玩耍,但阿尔伯特对这些吵吵闹闹却无动于衷,他喜欢远离那些同龄的孩子,整天沉浸在沉思中或者是发呆中,为此,一位女家庭教师给阿尔伯特取了“沉闷神父”的绰号。

“沉闷神父”在1946年自述中对自己四五岁时(1883年-1884年)的一件“罗盘事件”记忆犹新。据67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有一天四五岁的自己卧病在床,为了安慰生病的阿尔伯特,父亲赫尔曼给了他一个罗盘,他发现指南针准确行动的方式很奇特,令爱因斯坦感到震惊,因为在他既有的头脑里,也即爱因斯坦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指南针准确的行动方式是第一个根本无法找到其相应位置的事物。

当时,爱因斯坦就开始思考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它的后面。这次经验给爱因斯坦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持久,以至于60多年后的1946年爱因斯坦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写自述时依然觉得这件事仍盘桓在自己的脑际。

后来,爱因斯坦知道了指南针听任人眼看不见的磁场摆布,但终其一生爱因斯坦都在寻找统一场论,即用统一的场论方程来统一描述物质世界。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电磁场,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方程描述了引力场,1915年后在人生的后四十年中爱因斯坦一直向用场论统一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场方程而冲锋,但最终也没有成功,即使在爱因斯坦自1955年去世近70年后的今天,引力场和其他基本力场依然没有统一。

爱因斯坦认为经典的场概念(迈克尔·法拉第)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大贡献。物理学中把某个物理量在空间的一个区域内的分布称为场,如温度场、密度场、引力场、电场、磁场等。如果形成场的物理量只随空间位置变化,不随时间变化,这样的场称为定常场;如果不仅随空间位置变化,而且还随时间变化,这样的场称为不定常场。在实际中,一般的场都是不定常的场,但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在一段时间内物理量变化很小的场近似地看作定常场。这种假定条件让规律简化到能量化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常用也实用并且成果显著的方法,从不同大师处理科学问题的细节和思路中都不时的可以发现这点。

与罗盘事件同一时期,喜爱钢琴演奏的妈妈保莉妮也送给了爱因斯坦一件小提琴作为礼物,还为爱因斯坦安排了小提琴课。起初,爱因斯坦对机械的小提琴教学纪律颇为不耐烦,但在听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后,爱因斯坦一下子觉得小提琴变得迷人和生动起来。不久,爱因斯坦已经可以和妈妈保莉妮一起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了。爱因斯坦后来说:“莫扎特的音乐如此纯净甜美,在我看来,它映衬出了宇宙的内在之美。”在爱因斯坦的意识中,音乐、自然和宇宙规律融为一种感情和道德的统一体。

爱因斯坦喜欢沉思和喜好自由,所以对打扰自己沉思并想对自己强行灌输教育的家庭教师比较反感。1884年5岁的时候,为了抗议女家庭教师破坏了自己独处的心境,并捍卫自己的个人世界,爱因斯坦曾拿起椅子追打家庭女教师,吓得她仓皇出逃,再也没有露面。据妹妹玛雅回忆爱因斯坦小时候还容易发脾气:“他发起脾气来脸色蜡黄,鼻尖雪白,无法控制住自己。”不过,爱因斯坦小时候这种暴躁的性情后来消失了。

难能可贵的是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就喜欢解智力难题了,尤其喜好用拼装玩具搭起复杂的建筑结构,玛雅说哥哥能成功用卡片搭起14层的楼房,坚韧不拔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

用心理学家的话总结小时候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是他确定支配系统的规律的“系统化”能力远远超过他体察和在乎他人感受的“移情”能力。不过,虽然爱因斯坦不大合群,偶尔会有些叛逆的举动,但他能够交到亲密的朋友,对整个人类也充满悲悯之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