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电视湘军是什么意思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一个历史性的机遇落到他的肩头时,他立即将影视基地的梦想和建设广电中心的行政使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路。

八十年代兴建广电中心是大力发展广电事业的标志性动作,全国各地广电大楼纷纷拔地而起,不少地方的广电大楼建得豪华气派,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与大楼建设相伴随的是设备更新和节目改革,硬件的升级换代带动了软件的建设,因此兴建广电中心的确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一座座大楼的矗立并未能够带来广电事业的根本性变革与突破。

魏文彬不再想要一座孤零零的广电大楼。其他省区的大楼都已经旧了,湖南的广电大楼还迟迟未建,落后的局面已然形成,这时再跟在其他省区之后建起一座类似的大楼,就算建得比人家光鲜一点,气派一点,意义也已经不大。魏文彬试图在落后的耻辱之中发现暗藏的机遇——既然落后,就要设法后发制人,一举扭转局面,由落后十几年变成领先几十年。

那唯有走综合开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他想要一个影视文化城。

他需要一片宽阔的土地,建设一片现代化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因此拒绝在黄土岭的螺丝壳里做道场。黄土岭可供使用的土地不足百亩,周边没有任何发展余地,而他需要的是几百亩,甚至几千亩。他的梦想是“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

事实上,在看似简单轻巧地接过省委副书记的话茬之前,他早已做过复杂精细的功课,其中包括对传媒业天下大势的分析与判断,也包括像个生意人那样一丝不苟地精打细算,甚至也包括对自己勇气与信心的估量以及对自己前途与命运的掂量。

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原址所在地段名叫黄土岭,这个名字透露了它曾经的偏僻与荒凉。但到了九十年代,黄土岭已经发展成为比较繁华的区域。广电中心原案以四十四万元每亩的价格在黄土岭征地近百亩,总价高达四千五百万。

魏文彬的思路是,放弃城市中心,走向城市边缘,用城市中心的高价位到城市边缘去置换大面积。他向省里提出,征地总预算不变,仍旧控制在四千五百万元以内,到城郊征地,能征多少算多少,保守的估计,可以征得六七百亩。

李青林被魏文彬的超级大胃口吓了一大跳:“以前人们都说我是李大胆,我看他比我更大胆!征那么多地,拿什么钱来开发?玩空手道,太悬了吧?”他说得一点都不错,在未来的日子里,魏文彬会有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

3.4选址的悬与玄

选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魏文彬回忆说:

“正午书记讲了那个话之后大概三个月时间,我就像掉了魂一样,天天想的就是到底选哪个地方。那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啊,一念之间,定了就定了,后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要受你这一个念头合不合理、高不高明的影响。这个事情,悬得很,也玄得很,前面那个悬是悬崖的悬,后面这个玄是玄机的玄。”

魏文彬绕着长沙城边边走了一圈又一圈,看了一遍又一遍。

第三章 风里飘来桂花香(4)

他首先动心的地方,是河西岳麓区湘江边的一处村庄。

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纵贯长沙,将城区划为东西两个部分。一直以来河东繁华,人口稠密,省市机关和交通枢纽均在河东。河西紧靠岳麓山脉,发展相对滞后。进入九十年代,为了缓解河东的发展压力,合理安排城市区域经济布局,长沙市委市政府准备西迁以带动西片的发展。魏文彬首次看中的地方,就在河西待开发的板块内。事实证明他的眼光不错,后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新址就定在那个附近。

他当时在那里反复盘桓,不忍离去。

“这个地方我去了七八次,村里面的人我都见过,我还在村里面吃过饭,有一次到那里看地去的时候差点被狗咬一口……啊,你还问我记不记得,清清楚楚,全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没有下决心是这个地方的人口密度太大,就靠河边,一户紧挨一户,一户紧挨一户。”

“嗯,人口密度大,拆迁成本高。”本书作者附和了一句。

魏文彬立即正色反驳道:“哎,你还光讲这个钱的问题!其实我想的更深一点。这个拆迁啊,其实不止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文化问题。我去选地方的时候,常常去看人家那个屋场,看人家那个环境,有时坐到别人家里去,抽一条板凳出来和别人聊聊天,从他那个神态看他对这个地方的满足啊,你就知道,搬迁是一种破坏,破坏人们的精神家园。前面一条河,旁边一蔸树,一座老屋子,一堵墙,哪怕一堵烂墙,都是他魂里梦里的风景。他几代人在这个地方,他家族的记忆都在这里,你要把他搬走,这是个很残忍的事情哪。”

魏文彬是一个对于家园有着太强烈知觉的人。他不仅眷恋自己的家园,也总是放大家园对于别人的意义。对于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得不有的拆迁,他抱着极其矛盾的心态。他将拆迁上升到背井离乡和文化的断裂与消失的高度。但是正如以赛亚·伯林所说:“无所损失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类注定要选择;而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不搞新的建设是不现实的,大地不可能一味地古老下去。但是他若去做这个开发的老板,就必定不是一个精明的老板,相反,会是一个太过仁慈慷慨的老板。他会根本不忍心去跟对方讨价还价。但那时他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老板,并无慷而慨之的能力。所以他必须选择人口密度偏低的地方。

当时覃晓光跟他一起跑过那个村庄若干趟,每一次都说这个地方好,但是魏老板就是不拍最后那一板。

“晓光说老板这个地方行不行,我说行。他说那定不定下来,我说再说。我们两个老是这两句话,翻来覆去地说。我说再说,就是要再看、再找。除非实在没有别的选择,我下不了这个决心。”

魏文彬自称这是典型的文人式的优柔寡断。事实上,的确透着些天真迂腐劲儿。在有些人眼里,甚至多少有些矫情。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决策逻辑,的确常常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包括后来定址马栏山。

3.5风里飘来桂花香

多年以后,本书作者采访魏文彬时问道:“您可以告诉我马栏山最初进入您的视野时的情景吗?”魏文彬答道:“不,它首先不是进入我的视野,而是进入我的嗅觉。”

魏文彬显然是有山水情结的,他踏勘的线路一直在湘江沿岸,如果有所偏离,则是去了湘江的支流。湘江在长沙共有十五条大大小小的支流,浏阳河、捞刀河、靳江和沩水是其中较大的几条。这一次,他的脚步停留在长沙市北端的捞刀河畔。 。。

第三章 风里飘来桂花香(5)

“那个地方比马栏山这里远,可能过去还有六七公里,在星沙那边,非常漂亮,美得不得了,也是一片小山,底下有很大一个湖,松雅湖。现在变成了一个高档房地产项目。当时交通很不便,山路弯弯曲曲,车子颠颠簸簸,我起码去了二十次,带了二十批人去看,察颜观色,看大家的反应,结果大家都面有难色。”

魏文彬本人面无难色,心有犹疑。二十次勘察,二十次往返,二十次取舍,二十次否定再肯定,肯定再否定。这里的好处是山青水秀,地价便宜,开发空间大,符合魏文彬的审美趣味,也符合他的产业规划。缺点是稍稍远了一点。毕竟是新闻媒体,不能孤悬城外,周边地区必须具有可预期的中长期的热效应。魏文彬要选的地方,既不能热得太快,也不能冷得太久。升温太快,会使系列开发的后续成本迅速上涨,冷得太久,不利于产业发展。

魏文彬最终舍弃了松雅湖。

但正是在这二十次的往返勘察中,魏文彬与马栏山不期而遇。

“那时机场高速都没有通,我的车在捞刀河那边东转西转,不知道怎么转到这边来了,一片山,弯弯曲曲一条土路,车子破破烂烂颠颠簸簸,转得我头都有点晕。忽然车子里面闻到香,我一嗅,觉得很熟悉,桂花香。可是不对呀,这个时候是五月,哪来的桂花香?我说这个地方是哪里,下去看看!几个人坎坎坷坷走了一截路,忽然看见前面一户人家,门前好大一蔸桂花树!”

五月的桂花树满树葱茏,可是并不开花,所散发的只是青叶的清香而已,并不会有八月时分桂花盛开的馥郁。

魏文彬自己也呆住,不知香从何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