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都建在大平原上,农民像职工一样发工资,不过村里说的农场比咱们这还要往北,天气更冷……”
陆铮低声向陶映篱讲了许多农场和生产队的区别,整体上来讲,农场似乎比生产队更好,不仅分工明确,还是半机械化生产,而且还有工资拿。
但问题出就出在,东北这边的农场靠近边境,有很多都是半军事化管理,气候严酷、纪律严格,所以很多时候,那些违反法律规定的人,就会被送到这里,不仅要承担最脏最累的活,还要接受半军事化的操练,每天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还没有工资,只能领到微薄的、仅在场内流通的少量票据,维持一日三餐。
说白了,就跟坐牢没有分别。
只不过这年头许多好人都吃不饱饭,这种坏蛋当然没有白白吃牢饭的道理。
而建监狱又需要额外花钱,罪犯在里面劳改能做的无非就是制盐、踩缝纫机这类工作,在这个年代,反而不如种地实用。
毕竟现在大多数人还是扯布做衣服的,买成衣的相对少。
加上进去的那些人没有经验,只能做基础款,销路还是个问题呢!
陆铮很有耐心地温声向陶映篱解释了许多,站在陶映篱附近的一群女知青也好奇的听着。
她们的目光落在陆铮比平时柔和得多的脸上,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心中产生了同样的想法。
那就是陆铮肯定对陶映篱有意思。
至于陶映篱……
几个女知青有些不敢确定。
她们隐约能察觉到,陶映篱对陆铮是不同的,但又不十分笃定。
毕竟陶映篱真的是出了名的娇生惯养,不仅村里人都知道,镇上都有不少人知道。
而这个年代,乡下的生活环境确实不如城市,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不说,农村户口的人除了能领到布票、煤油票这些必需品以外,其他的日用品、副食品额度几乎一概没有。
哪怕是她们这些家庭条件不如陶映篱的女知青,也不愿意留在乡下吃苦,更何况吃穿用度样样都是最好的陶映篱呢?
尽管陶映篱对陆铮确实有几分亲近,她们也不敢想象,像陶映篱这样的大小姐会一辈子留在乡下,跟着陆铮吃苦。
一群女知青就这么错过了发现真相的机会,在脑海里脑补了一场陆铮未来求而不得,最终一场空的大戏,很同情地看了他一眼,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村干部对的高丽萍处置上了。
大队长魏进钢见村里人群情激奋,就呼吁大家举手表决,到底是让高丽萍在村里改造,还是送到农场改造。
村里人几乎一致认为高丽萍应该被送去农场。
于是魏进钢和几个村干部又商量了一会儿,便拍板决定,第二天把高丽萍扭送到公社大院,向管委会报告她的所作所为,由公社联系知青办,定夺该把高丽萍送去农场改造多少年。
高丽萍见事情的走向最终奔向她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坐在地上崩溃大哭,歇斯底里地冲着陶映篱骂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最终被妇女主任一句话给堵得闭上了嘴。
“你要是还这么没觉悟,明天我们打报告给你罪加一等,让你在农场多劳动几年!”
民兵队长见高丽萍终于闭了嘴不再发疯,一挥手叫来两个民兵,“把她关回去!”
至此,高丽萍的事告一段落,村里人也各自分散,各回各家了。
知青点的人都看着,陶映篱也不好和陆铮表现得太亲密,只冲他挥了挥手,就和几个女知青一起走了。
第二天,高丽萍就被送去了公社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