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法兰西帝国和共和国时间轴 > 第二章 浪漫的文化魅力(第1页)

第二章 浪漫的文化魅力(第1页)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内,法国璀璨的文化成为了欧洲大陆风尚的方向标。法国如同焰火般灿烂,充满了西方式的传奇色彩。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喜剧大师莫里哀

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一波克兰,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衷出生于巴黎,其父是王室的御用室内装饰师。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取得法学学位。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当律师,或者子承父业,但是他两者都没有选择,而是投身于当时并不受人尊重的演员生涯。莫里哀抛弃身份地位去当一个被人瞧不起的戏子,其父内心的愤怒可想而知。

莫里哀对戏剧的热爱压过了一切,1643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和几位朋友组建了剧团。在剧团里,他认识了美丽动人的女演员玛德莱娜·贝雅尔,并对她一见倾心。不过两人始终没有结合,后来莫里哀娶了贝雅尔的女儿(也有人认为是她的妹妹)。因为经营不善,不到两年时间,剧团便倒闭了,1645年,莫里哀三度负债被指控入狱。父亲替他还债,并保释他出狱,希望他能够浪子回头。然而倔强的莫里哀没有回头,此后,他和剧团其他成员加入了光耀剧团,随着剧团四处流浪演出。1650年,莫里哀成为光耀剧团的经理。这下子他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当一个好演员,而且还要为剧团的生存状态操劳。

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莫里哀充分体味到了饥饿和贫穷的滋味,这位曾经的富家子弟懂得了生活的沧桑,也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当时剧团里可上演的剧目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莫里哀开始尝试亲自创作剧本。他在写作方面的才华随之迸涌出来,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喜剧。1658年,莫里哀决定重回巴黎闯天下,通过四处奔走,他的剧团得到了进宫演出的机会。光耀剧团在路易十四御前上演了高乃依的悲剧,结果却让莫里哀大感失望,因为国王对他们的悲剧表演不感兴趣,反而十分欣赏他间歇时表演的喜剧。

国王的龙心大悦使光耀剧团站稳了脚跟,剧团开始长期在巴黎演出。莫里哀一直希望成为一位伟大的悲剧演员,剧团也从未放弃过上演悲剧,但是国王的表态和上演的失败让莫里哀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了生存,他开始投入到喜剧创作中。在莫里哀创作的喜剧中,虽然有闹剧成分,但更多显示了他对现实和人性的关怀,这就使他的喜剧竟然有了悲剧的底蕴,这或许便是他的作品长演不衰的原因了。

莫里哀一生共创作了30多部喜剧作品,早期作品《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讽刺了贵族阶级的附庸风雅、无病呻吟,揭露了妇女社会地位等问题。《可笑的女才子》在1659年上演后曾经遭到了上流社会的抵制,被禁止演出。莫里哀愤而向路易十四上诉,才使演出得以恢复。禁演事件反而让巴黎人对他的喜剧更加如痴如狂,几乎场场爆满。

他的才华在随后创作的《伪君子》、《唐·璜》、《恨世者》、《昂非特里永》、《乔治·唐丹》和《悭吝人》中得到了兖分展示,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写于1664年的《伪君子》。《伪君子》描写的是伪装虔诚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富商奥尔恭的家中,图谋勾引其妻并夺其家财。奥尔恭的儿子知道此事后告诉父亲,但奥尔恭不信,不仅把儿子逐出家门,还打算将女儿嫁给答尔丢夫。后来真相败露,答尔丢夫锒铛入狱。莫里哀用辛辣夸张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但因此剧冒犯了教会的威严,公演第二天即遭禁演。莫里哀为此多次向路易十四递交陈情书,经过5年的艰苦交涉才得以重新公演。

繁重的工作逐渐消磨了莫里哀生命的活力,他患上了肺病。1673年2月17日,他在身体极端不适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表演《没病找病》。莫里哀在台上虚弱的表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的真实表演。当表演接近尾声时,他犯了痉挛性咳嗽,但他装笑掩饰了过去。其实,此时他的咳嗽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咳出了血丝。演出完毕几个小时后,莫里哀的咳嗽越来越严重,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在凄迷的晨光中,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与世长辞了。

因为莫里哀生前曾得罪过教会,因此巴黎主教以他没有作临终忏悔为由,不允许他埋在教会的墓地里。路易十四亲自出面干涉,莫里哀才得以埋葬在墓园的一角,葬礼冷冷清清。这位法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最终以悲剧的尾声谢幕。

莫里哀给后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剧,我国曾翻译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部。莫里哀不仅是位杰出的剧作家、出色的导演,还是一位造诣极高的演员,他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

小说之父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巴尔扎克读大学期间,父母为了让他尽早熟悉未来职业,曾先后安排他在一位诉讼代理人和一位公证人的事务所见习。几年的见习生活让他受益匪浅,非但熟悉了民事诉讼程序,还从这个法律窗口窥见了巴黎社会的种种奥秘,看到了繁荣景象下的罪恶,为未来的创作积累大量素材。

1819年1月,巴尔扎克从法学院毕业,但也是同年,他拒绝了家人为他安排的公证人事务所的职位,而坚持要走毫无生活保障的文学道路。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的文学天赋,他几乎足不出户的奋战一年,完成了处女作诗剧《克伦威尔》。然而结果却令自己大失所望。法兰西学院的一位院士看过剧后表示:“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为了摆脱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巴尔扎克曾以各种笔名为书商炮制和撰写流行小说,以维持生计。当然,这些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性作品不会给他带来所期待的荣誉,后来他甚至否认这些作品出自他的手笔。随后,为了给自己的严肃创作寻求稳定的经济来源,他决定暂时弃文从商。

1822年正当巴尔扎克倍受冷遇,痛苦绝望的时刻,结识了贝尔尼夫人。贝尔尼夫人的母亲曾是王后的侍女,对宫廷的生活,交际的秘密和妇女的命运十分熟悉。贝尔尼夫人比巴尔扎克大22岁,具有完美的娇柔感,高雅的谈吐,沁人肺腑的同情心,以及慈祥的母爱。这一切深深吸引着巴尔扎克,使巴尔扎克感受到从小没有领略过的母爱般的温情。她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巴尔扎克把她称为他的母亲、朋友、家属、伴侣和顾问。

从1825年开始,他先后尝试过出版业,开办过印刷厂、铸字厂,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四年的商海沉浮,让他尝够了破产、倒闭、清理、负债的苦楚。最后,母亲出面替他还债。走投无路的巴尔扎克只好放弃,重新进入文学创作。生活中的一切挫折都在他的笔下转化为成功的创作素材。这时巴尔扎克决定要在文学上取得轰轰烈烈的成就。他在书房里放置了一座拿破仑塑像,在塑像的剑鞘上刻下字句:“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完成!”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历史小说《朱安党人》(1829)是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描述1800年法国布列塔尼在保皇党煽动下发生的反对共和国政府的暴动。作者赋予英勇的共和国军人以应有的光彩,但也大大美化了朱安党首领孟多兰侯爵,表现出他当时对贵族的同情。为了写这部小说,他曾细心研究有关暴动的历史文献,亲自去布列塔尼调查山川形势和农民生活,访问暴动的目击者和参加者,还从友人柏尔里公爵夫人那里收集许多关于朱安党人的掌故。从写神怪小说过渡到写历史小说,是巴尔扎克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他在《朱安党人》中描写的不是古代历史,而是属于当代社会生活范畴的重要事件。着重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正是巴尔扎克日后所写的《人间喜剧》的一个特点。

从1829年写《朱安党人》起,巴尔扎克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即《人间喜剧》时期(1829-1848)。在三、四十年代,他除致力于文艺创作以外,还出入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为几种报刊撰稿,他接触的生活面非常广泛。

巴尔扎克从这时期起,就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又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他说诗人的使命在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认为艺术家不仅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早在1833年,巴尔扎克便萌发了将自己的全部作品组成一个庞大有机整体的念头。他想通过“人物再现”(同一人物在多部小说中出现)的手法将诸多作品连缀起来,同时进行风俗描写,使其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借鉴但丁的((神曲》(意为“神的喜剧”)之名,巴尔扎克将自己的作品合集命名为《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原计划由150部作品组成,但巴尔扎克最终只完成了9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

巴尔扎克的影响是巨大的,《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为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他对现实尖刻的嘲笑,辛辣的讽刺令人过目难忘。1850年8月l8日,巴尔扎克因病去世,雨果、大仲马等人冒雨送葬。在葬礼上,雨果面对前来吊唁的公众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他深情地说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成就最高的一位。”

一代文豪雨果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1819年,雨果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