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终将过去。
在每一次困境中,我总是寻找成功的萌芽。我发现苦难有许多好处,只是很少为人察觉。苦难是衡量友谊的天平,也是我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使我挖掘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顺境中往往处于休眠状态。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始终离不开受苦。宝玉不经磨砺就不能发光。没有磨炼,我也不会完美。生命热力的炙烤和生命之雨的沐浴使我受益匪浅,但是每一次的苦难都是伴随着泪水。
现在我知道,灵魂遭受煎熬的时刻,也正是生命中最多选择与机会的时刻。任何事情的成败取决于我寻找帮助时的态度,是抬起头还是低下头。假如我只会施展伎俩,使出种种仅宜之计,那么机会也就永远失去了,我会生活得不那么富裕,成就也不太大,痛苦更深,我会更加可怜,更加渺小。但是,如果我百折不挠,坚定向前,那么从此以后,任何苦难都将成为我生命中胜利的转折点。
在每一次苦难中,我总是寻找成功的萌芽。
无论何时,当我被可怕的失败击倒,在第一次的阵痛过去之后,我要想方设法将苦难变成好事。伟大的机遇就住这一刻闪现……这苦涩的根必将迎来满园芬芳。
在每一次困境中,我总是寻找成功的萌芽。
不要因贫困而沮丧
莎土比亚说:“道德和才艺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显贵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不朽的神明。自愿的贫困胜于不定的浮华;穷奢极欲的人要是贪得无厌,比最贫困而知足的人更要不幸得多。”
被称为“狂人”的高更,为逃避文明世界的侵扰,寻找新的、更原始、更真实而又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他决定浪迹天涯。他抛下家庭、孩子和工作,拒绝接受轻易可以得到的荣誉和收获,长期生活在远离人烟的太平洋小岛--塔希提岛,一直住到去世为止。他创作的油画《沙滩上的两个女人》,以其艺术倾向表现出对时代文明的偏离,并以风格化的艺术,为现代美术尤其是野兽派的产生带来巨大影响。无独有偶的是以子弹结束自己年仅37岁生命的画家凡高,他所创作的《向日葵》和《阿尔的教堂》,也是在他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产生的。
斯宾诺莎也很贫穷。但他为眼镜商磨眼镜的工作为他提供了一定的收人。他拒绝接受教授职位,也不愿接受津贴,无论生与死他都选择独立的方式。拉格朗日说:“如果我很富有,我就不会成为一位数学家。”他总是把自己的名望与幸福归功于他父母的贫穷。
类似于这样的贫困还可以列举出一大堆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拜伦、西尼、史密斯、伯彭斯、约翰逊……
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总是如此执着地把自己内心的灵魂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致于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天才式的努力成果可以换来多少英镑、先令和便士。如果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金钱,我们这个世界或许就无法获得他们那天才般的作品了。仅仅为了5英镑的版权费,弥尔顿决不会在《失乐园》上耗费多少心血。如果仅想通过工作赚得生活所需,席勒也不会历经20年的艰苦攀登达到思想的巅峰,马克思更不会写出《资本论》了。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一个人一无所有并不是贫穷,只有他不去工作,或者不能工作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贫穷。我们常听见有的家长说,他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给孩子留下很多的钱。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样做恰恰是把孩子在生活中的冒险精神一笔勾销了。因为给子女们留下的钱越多,孩子们就越软弱无力。我们给子女留下最好的遗产就是放手让他们自奔前程,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两条腿走自己的路。邓肯说:“对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我毫不羡慕,反而会可怜他们。他们生活得狭隘而且愚蠢,使我万分惊讶。同这些百万富翁的孩子们比起来,在使生活过得有价值的每一件事情上,我显然要比他们富有一千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贫穷净化了人的道德,振奋了人的精神。在真正的勇士眼里,艰辛也是一种快乐。人的勇气、正直、大度,往往不取决于他的财富,反倒取决于他的寒微。“一切人中,最幸福的往往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贫穷并不丢脸,如果在贫穷中能够保持诚实,那是值得赞美的事。”斯迈尔斯说。我想他决不会用同情的口吻来安慰贫困的。
还是一位哲人说得好:让空虚与谎言都离我而去,贫穷非我所欲,富裕亦非我所欲;粗茶淡饭,我已足矣。
有位年轻人经常对自己的贫穷愁眉不展,甚至发牢骚。
有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问他:“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样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到:“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斩断你的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马上让你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你干不
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如果我马上就死了,还要这1000万有什么用呢?不干。”
“这就对了,现在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1000万了呀!你具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要发牢骚呢?”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强调了人的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