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莲心 惢心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大脑,然后再做,感觉也很好,就是好像做事情有点慢,而且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忘了,还是按以前的习气、方法去做了,我就是这么反反复复的,感觉自己在修养上提高的不大。请问老师,我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上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状态是由太急于精进而引起的“掉悔心”。所谓“掉悔心”,又称“掉悔盖”,《佛光大辞典》:“【掉悔盖】掉,指心躁动不安;悔,于所作之事心怀忧恼;此二者皆为使心不安静之烦恼,能障圣道,故称盖。”大意是说,“掉悔盖就是心中烦躁不安和对做过的事情后悔。

那么这种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又应该如何对治呢?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杂阿含经&;#8226;卷九》和《大智度论&;#8226;卷二十二》中“二十亿耳”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叫做“二十亿耳”的弟子。他修行非常刻苦,但是习气烦恼一直存在,很苦恼,于是想放弃修行。佛知道后召见他,问他说:“你在俗世时有什么嗜好?”二十亿耳回答说:“喜好弹琴。”佛便对他说:“琴弦如果太紧,则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来;琴弦太缓,也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来;惟在不急不缓时,才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精进也是如此。太急增加人的掉悔心;太缓令人懈怠;应该象调好琴弦那样,不缓不急,自自然然,然后必然会弹奏出微妙和雅之音来。”二十亿耳聆听佛的垂训后,又恢复了过去的志愿,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后证阿罗汉果,为佛弟子中精进第一者。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3、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舍谁?

23、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舍谁?

一位朋友留言:想再问您个问题,我儿子现在6岁多。由于从小给他读书,而且是在很轻松、亲情浓浓的氛围中读的,所以他从中也学习到一些东西,尤其是语言的表达、词语也比较丰富。他经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但是,他自从去年上了一年级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老师让造词、让描述事情,他心态就非常拘谨,甚至不会答,好象不能超越老师的答案圈,很死板,而且感觉也不能直达他心灵。我有次看他的卷子,组的词很有他的个性,也不能认为错。可老师判为错。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应试教育与发挥孩子创造性的关系?非得按照教学上的“标准”吗?我感觉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性,不知对否?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中道地看待而不能偏激。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是";T";字形教育。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学校教育,或者说是应试教育。同时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也就是创新性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应试教育而没有与社会接轨的创新性教育,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很死板,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是屠龙之技;单纯进行创新性教育而离开系统学习,那么就失去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也成了空谈。所以,只有";T"; 字形教育,才能弥补双方的不足。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4、加行是加什么行?

24、加行是加什么行?

一位朋友问:老师;“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这句话请您能再具体讲讲吗?

以下仅供参考。我们首先要清楚几个名词(名相):功用,加功用行,见道,入见道,欢喜地。

1、功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功用】谓身口意之动作也。”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就叫做功用。《起信论净影疏&;#8226;上》:“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大意是说,所谓功德就是我们的身口意善行及其果报。

2、加功用行:简称“加行”。努力增加功用行为,即不断增加身口意善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加行】意指加功用努力而行。”

3、见道: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大意是说,见道指最初生起断除烦恼的智慧,从而照见佛性之理。

4、入见道:指悟入见道的境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入见道】悟入见道也。”

5、欢喜地:新译《仁王经&;#8226;下》:“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大意是说,菩萨最初证得平等之理的佛性,从而进入(领悟到)诸净土中,因为是初得觉悟,所以叫做欢喜地,为“十地”位之第一位。

《三藏法数》:“【加行位】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这段话大意是说,加行位菩萨因为得到了福智资粮,再努力增加身口意善行,从而进入欢喜地,住于平等的真如佛性状态中,叫做加行位。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5、忏悔——孝敬公婆

25、忏悔——孝敬公婆

一位朋友留言:惭愧,我的公婆已经过世了。以前由于不懂得道理,执著于个人的利益,在丈夫管家的问题上曾以各种借口阻挠过,发生过矛盾。现在想来,羞愧难当,惭怍万分。在此,深深忏悔,并恭请有老人在的各位朋友及时行孝,切莫如我欲养,而亲不待,空留遗恨。

确实是这样,媳妇应该很好地孝敬公婆。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往往许许多多的家庭,婆媳关系都很难处。为了帮助媳妇及时行孝,我把电脑里储存的文件《关于婆媳关系》献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婆媳关系

信息咨询:请问当今社会,婆媳关系应该如何相处?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据笔者观察,传统道德的缺失是目前中国家庭婆媳关系难以相处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还是一般文化家庭,都如此。

中国目前的“婆婆”基本还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而现在的儿媳却基本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人。70年代的人,经历了*,传统道德文化在这个年代被冲击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所以70年代的人的道德文化缺乏,出现很大的断层。而80年代的人,是中国刚刚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这些人是家庭的宠儿,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宠大的,所以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直到成人也没有改掉,特别是由于宠爱养成了任性、自私、冷漠、好逸恶劳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因此,70、80年代的女人当上了媳妇,与婆婆相处时,在道德观念上与婆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由此就会产生种种矛盾。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