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莲心 惢心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佛家度化众生的方法就是这两种:“不要怕坏人,要扶持好人。” 所谓“不要怕坏人”,即折伏恶人;所

谓“要扶持好人”,即摄受善人。因为恶人往往被恶折服,见善却可能仍然不能使他回心转意;而善人见善知道报

恩,也被折服。折伏是智慧,摄受是慈悲。这两点是佛家度化众生的总纲。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折伏摄

受】折伏恶人,摄受善人也。此二门为佛道之大纲。”《胜鬘经》:“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

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住。”大意是说,我在有能力度化众生时,应该折伏的令

其折伏,应该摄受的摄受他们。为什么呢?这是通过折伏、摄受而使佛法长期存住。《胜鬘宝窟&;#8226;上末》:“刚强

应伏,伏令离恶;柔软应摄,摄令住善;故名折伏摄受也。”大意是说,刚硬的恶人应该调伏他,令其弃恶;柔和

的善人应该摄受他,令其向善,所以叫做“折伏摄受”。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折伏恶人的时候要注意符合社会

正常善因缘,例如不能违法,不能违背道德规范等等。

2007 年7 月23 日发布于搜狐博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09、模糊语言与真如的整体性

109、模糊语言与真如的整体性

有朋友问:

1、老师,您曾讲到概念的模糊性,如“高”“矮”等形容性的词。我想进一步请教一下概念的模糊性的意义。

2、您曾讲到迷路转向时的状态有些类似(我记不准确了)于佛性的整体性状态,我对这种状态深有感受,不

但方向感没有,而且有时睡醒后没有了时间感。请教您, 这种状态是不是佛性之体的状态。

3、能否请老师再用更加浅显的语言,不要使用这些专有名词,而是用现在的通用白话来再讲解一下“佛性、本

性、空、道”或者说的“法性”,或者请老师再换一角度讲一下好吗?还是不太明白。

1、“概念的模糊性”可能指的是我曾经提到过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学是模糊学的一个分支。在模糊学里,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模糊数学、模糊系统理论和模糊推

理等分支虽然对模糊性关注的角度不同,但就模糊性本质的认识则大同小异。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自然避免不了回

答模糊性的根源问题,虽然从模糊语言学诞生那一刻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的探索,但从伍铁

(1979)指出语言模糊性是和语言中的通(synaesthesia)现象以及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相联系在一起、到当前一些

学者从现象学、认知语言学和符号学等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新的阐释,语言学家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答案,相反这

引发了更多学者从更广泛的领域对这个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冯立新《模糊限制

语的语用分析》)。

很多语言的模糊性是和语言中的通感(synaesthesia)现象相联的。例如:“高”“矮”这些概念,没有具体

的量化,就是模糊的语言。“他长得很高。”这就是比较模糊的说法,给人一种整体性的感觉,到底多高呢?不知

道。或者需要补充说明。但是所表达的意义是明确而不含糊的。

模糊语言有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事物(法)的整体性,但为了表达上的需要,往往还要配合具体性的语言。诗

歌往往使用的是形象性的、整体性的语言,使人展开想象的空间;说明文往往使用的则是具体性的语言。

2、3、佛家往往将真如(佛性、法性、真心)之体的超越相对概念的整体性状态也用“模糊”等类似的词语表

示。例如《五灯会元》中提到的公案:“衡州育王山弘通禅师,僧问:‘混沌未分时如何?’师曰:‘混沌。’

曰:‘分后如何?’师曰:‘混沌。’”其中的“混沌”指的就是事物真如法性的整体性。

这种整体性状态可以比附为迷路后的感觉。迷路后没有了后天形成的观念——方向感。佛家所说的悟道通常就

是指的领悟到这种先天本性(法性、佛性、法性、真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