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精神错乱以及死亡,从我刚出生,这些天使就来到了我的身旁,此后,它们一直都伴随着我的人生,”蒙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从很小的时候就了解到了人生的痛苦与危险,了解到了死后灵魂的生活,了解到了在地狱里有着怎样的永恒的惩罚在等待着我们这些有罪的人。”
蒙克了解到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他的父亲,奥斯陆的一名医生,他经常给那些最贫苦的人们免费进行诊治,但始终保持着狂热的宗教信仰。“在没有被焦虑占据身心时,他会跟我们开玩笑,像个孩子一样和我们一起玩耍,”蒙克回忆道,“但是当他要惩罚我们的时候……他会变得非常暴戾,近乎癫狂。童年时期的我,总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没有母亲,体弱多病,而且,可能会遭受地狱惩罚的心理阴影随时都陪伴在我的身边。”
长大成人之后,蒙克变成了一个害羞的、孤独的、非常敏感的年轻人,身材高大、消瘦而又非常英俊(甚至被人形容为“全挪威最英俊的男人”)。二十出头的时候他逃离了戒律森严的奥斯陆,去巴黎以及柏林的“小黑猪咖啡店”尽情享受罪恶的快乐。在那里他酗酒无度,追逐女人然后又抛弃她们,夜深的时候他才分出心思画画,在他那间租来的凋敝的房间里到处散放着未完成的画。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蒙克已经三十出头了,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此时他很多作品的名字可以让我们一窥这位画家的精神状态。1892年他绘制了《绝望》(Despair)和《在灵床边上》(By the Deathbed),1893年是《呐喊》,1894年是《焦虑》(Anxiety),1895年他画了《与死亡抗争》(Death Struggle)。
那些绘画正像它们的名字所表述的那般凄凉。与蒙克作品中的孤寂与哀伤相比,爱德华?豪普所描绘的、曲终人散后的餐厅简直能让人发出快乐的笑声。《生病的小孩》(The Sick Child)中的主人公是蒙克的姐姐苏菲,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旁边是她悲痛欲绝的母亲。苏菲面色苍白,非常虚弱,但是她的神情中并没有流露出太多的苦恼——这也是蒙克的性格特征,相比之下,即将被她抛弃在这尘世之上的母亲则痛不欲生。母亲所忍受的痛苦已经超出了她能够忍耐的限度,她紧握着女儿的手,但已经伤心过度导致一句安慰的话也说不出来了。
即便是在描绘那些看上去挺招人喜欢的事物时,比如1892年的《卡尔?约翰街春天的夜晚》(Spring 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中的街景,悲痛的调子还是那么明显。蒙克笔下的春天的夜晚,有一连串戴着黑色高帽的男子和穿着深色衣服的女子迎面走来,他们外貌怪异,眼睛大而闪烁,脑袋瘦得像骷髅。一个孤单的背影在朝着相反方向走去,没有注意到他。那个背影,就是蒙克自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 蒙克(3)
蒙克创作这些作品的目的,他自己曾经写到,是寻找一种方式,表达人类的“受难与情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描绘客观的外部世界”。画家的任务是“揭示他最深层的情绪、他的灵魂、他的痛苦与快乐”。一位画家,其实就是一位拿着画笔的心理学家。
奥地利精神病学专家弗洛伊德与蒙克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尽管两个人都没有在作品中提及对方,但他们所致力于的方向是相同的。对于如何解开人类的焦虑,如果说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探秘者,那么蒙克就是为他绘制导航图的人。与其他绝大多数的画家不同,蒙克在绘画当中经常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体现在画布上。蒙克把他个人经受的苦难呈现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蒙克与女性的种种纠葛,多得让人难以尽数。“他的父亲总是在深夜里为儿子祈祷,希望能够让儿子摆脱女人们罪恶的吸引,不被肉欲和自由的性爱所迷惑。”一位艺术史学家写道,“但是酒精的致命吸引力以及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方式征服了蒙克。”1889年,蒙克二十六岁,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最后所做的几件事当中,包括把他日常翻看、已经卷了边的一本《圣经》邮寄给了仍在巴黎的蒙克,希望他那迷途的儿子能够幡然悔悟。
女人是让男人无法抵挡、但又足以毁掉男人的诱惑,而蒙克在拒绝诱惑方面非常不在行。二十二岁时蒙克陷入了初恋,对象是一位已婚女性,比他大两岁。“莫非是因为她夺走了我的初吻,所以也夺走了我生活中的甜蜜?”后来蒙克写道,“莫非是因为她的谎言与欺骗,扭曲了我眼中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妖女美杜沙的头颅,让我把生活看成了一场炼狱?”
日后蒙克与女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不妙。有三年的时间,贫困的蒙克与一位美丽但又充满罪孽的女人纠缠在一起,这个女人叫图拉?拉尔森,出身于哥本哈根的名门望族,家境富庶。在两个人闹翻之后,图拉请朋友帮忙散布假消息,声称自己病入膏肓,只想再和蒙克见上最后一面,设法把蒙克诱骗到了她的房间里。蒙克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坐在病床上、挥舞着一把枪的图拉。图拉承认自己没生病,但如果蒙克拒绝重新接纳她,那么她只有杀死自己。蒙克伸手抢枪,图拉往回夺,正在这时候枪响了。子弹打掉了蒙克左手中指的第一节(蒙克是用右手画画的)。
蒙克后来把图拉?拉尔森的形象也用到了几幅作品里,其中最有名的是叫做《憎恨》(Hatred)的肖像画,以及一幅叫《静物》(Still Life乯——又名《女杀人犯》(The Murderess)——的画。“我画了一幅静物,不输塞尚的任何一幅作品,”关于这后一幅作品,蒙克写道,“只是在背景里我画上了一个女杀人犯,以及她的牺牲品。”
* * *
在了解蒙克之余,希尔还仔细研读了盖蒂博物馆的馆藏目录。他得知,馆藏的一件珍品是詹姆斯?恩索尔①绘制的一幅不同寻常的油画,名字叫做《1889年耶稣进入布鲁塞尔》(Christs Entry into Brussels in 1889)。这幅巨作的画幅为八英尺乘十四英尺,它描绘的是如果耶稣当真重新回到现代世界,迎接他的将是何等的混乱和喧嚣,简直是对圣人的亵渎和讽刺。耶稣(恩索尔把他画成了自己的模样)几乎要被喧嚣的人群吞没了,各种政治口号和广告标语(例如“科尔曼牌芥末”)的条幅漫天飞舞;市长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就如同这次大游行是为了彰显他的荣耀。这幅画堪称恩索尔的杰作,它不仅是表现主义风格的伟大先驱,也启发蒙克创作出了《呐喊》。 txt小说上传分享
12 蒙克(4)
希尔看到这幅画之后灵光一闪,他相信恩索尔的这幅绘画可以在自己的计划当中发挥作用。他可以对外界宣称,盖蒂博物馆会舍得花钱赎回《呐喊》,是为了把《呐喊》与恩索尔的这幅名画一并进行展出。对于希尔来说,恩索尔的出现真的是意外之喜,这下他的故事可以讲得非常圆满了。
然而别人可不是这么认为的。就算没有恩索尔的这个环节,“盖蒂计划”还是显得过于复杂了。如果希尔打算扮演一个有钱的美国佬,为什么非要扯上博物馆呢?为什么不用简单的办法,只是扮做一个想要打造出让别人都望尘莫及的藏品的大富翁呢?对于这些反对意见,希尔根本不屑一顾,“墨守成规而又思路狭窄”是他最鄙视的思维方式。
* * *
“我的艺术,”蒙克在笔记中写道,“都植根于一种简单的自我反诘:为什么我和其他人不一样呢?怎么我一出生就遭遇诅咒?”对于蒙克,绘画不是一种职业,甚至也不是上帝的感召,而是深渊中发出的哭喊。“根本就不应该再画那些室内装潢、人们阅读、女性编织之类的画了,”蒙克断言,“绘画应该是刻画活生生的人们,喘息着、感觉着、煎熬着、热爱着——我打算画出相当数量的这种类型的画——人们会理解其中所带有的神圣意味,他们会为那些画脱帽致敬,就像在教堂里一样。”
正相反,人们掏出了腐烂的水果猛力投掷过去,如同他们在喧闹的滑稽剧场里的所作所为。招致人们如此痛恨的,还不是蒙克所描绘的对象,而是他生硬的、不加修饰的技法。蒙克所受到的奚落让人联想起二十多年前,印象派艺术家组织第一个画展时遭到评论界重炮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