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卡耐基提出九点建议,对你或许会有所帮助:
(1)欢迎不同的意见
因为不同意见往往是人们避免重大错误的最好机会。青年人考虑问题往往欠周到,这时听一下别人不同的意见,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你为父母的唠叨而厌烦,或者为周围人的固执而大伤脑筋,这时,请记住:不同意见恰恰是你没有想到的。
(2)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直觉的印象
直觉的印象也就是第一感觉的印象。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卫,即保护自己的想法和自尊心。这种自卫常常使我们的直觉缺乏科学性。
(3)控制自己脾气的爆发
发脾气根本不能帮你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它只能激怒对方,加剧双方的防卫和对抗。
(4)先听为上
让反对者有说话的机会,让他把话说完,不要拒绝、保护和争辩,否则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只有先听,听了以后才有可能沟通。不听,也就失去了沟通的基础和依据。
(5)寻找你同意的地方
当听完反对者的陈述后,先看看哪些是你同意的地方,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有了共同语言,沟通起来就容易得多。
(6)要诚实
当发现自己错了时,不要掩盖自己的错误,要很快地、很认真地承认,这样,可以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减少他们的自卫。
(7)同意仔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切勿直接指出对方错了同意是出于真心。如果有朝一日反对者对你说:“我早就告诉你了,你就是不听。”那时你就难堪了。如果你说他错了,他不但不会听你的,还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8)为反对者关心你的事情而真诚地感谢他们
肯花时间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必然和你一样对同一件事情感到关心,这说明你们俩有共同的兴趣。因此,把他看作帮助你的人,或许可以把反对者转变为你的朋友。
(9)延缓采取行动,让双方都有时间把问题考虑清楚
要反复地问自己:“反对者的意见可不可能是对的?他的立场和理由是不是有道理?我的反应是不是有利于解决问题?我将会胜利还是失败?这个难题会不会是我的一次机会?”这样,在双方都有时间把问题考虑清楚的情况下,再做出决定,往往是比较成熟的。
中国人最爱面子。尤其是青年人,年轻气盛,自尊心很强,常常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有时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但为了保住面子,也要无理搅三分,甚至不惜攻击对方的人格。这样的争论对人际关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避免争执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原则。一个人能不能做到避免争执,跟他的修养、性格、气质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说来,文化素质高,道德品性好,性格开朗,气质安静沉稳的人,往往有比较强的相容性。就拿人的气质来说吧,多血质和粘液质的人,其相容性要高于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因此,要想做到避免争执,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做出努力。但这是处理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一点,在将要发生人际危机,或是要争吵的时候,适当的公关社交口才可以避免争执。
4。闲言碎语也伤人
人们平时所关注的“闲言”,指的是社会上有关于自己的闲话。这种闲话别看与正事无关,无伤大雅,但话头话尾之间,却对你的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颇有微辞。这就对你很有不利之处。所以,社会上出现的某些关于你的闲言切不可置若罔闻,等闲视之。
具体来说,闲言有如下两大特点。
一是休闲性,即休息时或无事可做时与人闲聊,以此增加生活情趣,缓解心理压力。有人也把闲聊叫做“侃大山”、“扯淡”、“乱嚼舌头”、“摆龙门阵”,如果某人因闲聊惹出了是非或人际危机,老百姓就会说“那是吃饱撑的”,意思是因胡吹乱侃而得罪了人或惹出了事端。这种人真是“吃的是自己家的饭,聊的是别人家的天。”
二是随意性,即闲扯的话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不带有处心积虑的褒贬指向,通常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嘴巴没遮拦,信口开河,随兴所至,开始聊的是张家长,后面接下来的可能便是李家短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闲言”是很忌讳的,“闲言”二字常常跟“碎语”结合在一起,这就充分说明了闲言所具有的随意性和令人讨嫌的特点。所以,世人对此也多有告诫,道是“宁可扯玄的,不可扯闲的”,玄话是不着边际或让人听不懂的话。听话的人不懂,也至多是不懂而已,总不会牵扯到其他的人或事。但闲话就不同了,涉及到某人的长短和某事的是非,或迟或早传扬开去,可能就会产生对某人或某事不利的后果。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有关于自己的闲言碎语呢?
(1)事前规避法
与其四处去封别人的嘴,莫若先封住自己的嘴。别人之所以会拿你当做说闲话的材料,也许是因为你在为人处事或举止言谈上确有不检点之处。想一想,你在别人面前可曾评论过别人的是非,可曾说过别人的闲话?你在社会上可曾有过有损于他人尊严或有损于自己品格的行为?如果你说过和做过,就说明你在说话和处事上有失当之处,如果你寄希望于让别人原谅你的过失,你就太天真了。要知道,社会上的人并不都是你的朋友,也并不都是你的亲戚,你凭什么指望别人不说你的闲话呢?人说隔墙尚且有耳,有风定然起浪,更何况社会上还有些人捕风犹能捉影,吹毛尚可求疵,鸡蛋里也要挑骨头,你若不把握分寸,不检点自己的言行,怎么会封住别人的嘴而不说你闲话呢?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
(2)事后疏导法
当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关于你的闲话,你该怎么办呢?这要从两个方面分别来看。
一是闲话所言确有其事。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你自己言行不检点而造成的。不管别人带着恶意或者善意,你都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如果问题大,很严重,关系到你做人的品德,一旦承认便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谅解,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妨编造出一种导致你言行失当或犯错误的特殊理由,在闲话所及之处作冤枉状、叹悔状、自责状,仿佛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似的,以争取他人的理解和同情。比如某君与其上司的夫人通奸时被公安人员当场捉住,受到处罚。这事传扬出去,某君的人格自然会大打折扣,但他事后还得捏着鼻子去上班。单位里的人自然有了谈资,茶余饭后指指点点,比比划划,令某君抬不起头来。那么,面对这些确有其事的闲话该怎么办呢?某君对他身边的人解释说:“咳,别提我有多倒霉了!那天实在是我昏了头,多喝了几杯酒……”其实,此君那天根本没喝酒,他不过是用酒遮羞,但用酒遮羞也并非没有效果。“酒后失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这样一解释,闲话里就掺进了酒精,多少会起到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当然,如果有些闲话仅仅是别人猜中的,并没有明确的根据,你也可以干脆不承认。倘若问题属实,但并不严重,也不妨承认错误,在别人面前自我批评或自我嘲笑,不但可以得到别人的谅解,还可以给人留下你这人特别坦诚的印象。当然,疏导闲话还有一个小小的技巧,就是你所作的解释要尽可能找一个对你没有偏见、而且特别喜欢到处传话的人去说。因为好传话的人会很快把你解释的话传扬开去,一个人知道了,整个单位的人也就全知道了。
二是闲话所言未有其事。这是别人对你的妄言妄语。这类闲话是怎么产生的呢?第一,缘于对你的误解。你的所言所行引起了别人的误解,别人在对你察言观行时理解偏差有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悖于你本意的闲话便产生了。第二,中途变味。即开始说的闲话都是你的本意,而传至中途,面目全非,话变味了。这两种情况都是未有其事的闲话,对这类闲话要明确否定其布的误解点和变味处,向别人分析误解和变味的原因,以争得别人的认同,从而避免此类闲言继续传播。
上面说的是木已成舟的危机,在这种时候,运用适当的:公关社交口才去补救是非常必要的,像前面提到的找个好传闲话的人去“补救”,就是比较好的办法。
5。说话不可乱抬杠
法国大哲学家罗斯费柯说:与人谈话,如果把自己说得比对方好,便会化友为敌,反之,则可化敌为友。说服别人不应居高临下,“灌输”自己的一套观点,强迫别人接受。有很多时候,恰恰需要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说服别人总是好像要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同时有许多人说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长于口才者,须知别人会因此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这样的说服变成了压服,完全是你说人听,这是不明智的社交口语表达方式,你将不受人欢迎,人们见了你只有避而不见了。
许多人常常喜欢表示和人意见不同,因此得罪了许多朋友。
如果你常和别人意见相反,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或是市场上,这个习惯都需要改。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说服!”诚然,任何人都喜欢坚持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事物,而不希望别人来加以反对。凡是有人对我们表示反对的时候,您我们一定要寻找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由来辩证保护。所以,你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说:“我要证明这种”,“我要证明那个”,这并不是聪明的办法。这样,你显然就站在了别人的对立面了!假使你一开始就不站在别人的对立面,然后再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说服就容易多了,这好像在和他人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把你观察得十分透彻的事实提出来,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结论,并对你有了十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