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漫话心理学 > 读心术二 心灵窗口清澈透明眼睛是内心的一面镜子(第2页)

读心术二 心灵窗口清澈透明眼睛是内心的一面镜子(第2页)

当我们与人谈话的时候,如果发现对象总是把视线投到上方,或是凝注于一些其他的身外之物时,这已经表示他对于你的谈话内容丝毫不感兴趣,不过是由于不愿太失礼貌而不得不敷衍塞责。但是,如果当他突然把被别处吸引的目光集中到你的眼神之上的时候(有时甚至是连头的姿势都维持原状不动,只是用目光眈眈地注视着你),或许是因为此时此刻你所说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当然,如果他一直保持这种姿态与你谈话,这就说明了他的心里已经对你产生了成见,或者说他根本就不认可你的谈话内容。

5。怀疑与轻视的人

在你说话的过程中,如果对方突然向上翻弄眼珠并且用怪异的目光盯着你,或者突然用锐利的目光盯着你,这表示他对于你所说的话有所怀疑,他们希望可以从你的情绪反应中证实你说话的可信度。还有一些性格上有些未知的缺陷的人,他们习惯于斜眼看人或是用余光扫视,一般说来这样的人都是嫌贫爱富、斤斤计较、浮夸吹嘘之类,不然就是居心叵测、心存鄙视的人,他们的目光表露出来他们轻视一切。

心理学的诡计:

人的眼睛可以表达出内心感受,甚至是动物的眼神,也可以直接表达其感受与反应。无论人类或是动物的眼神,都直接表达了内心的思想、欲望和情绪等等,无法虚饰隐匿。

◆心理变化随目光转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眼睛最能准确地表达出此人的感情和意向,目光的互相接触有时能够帮助你控制谈话的局面。在交流的时候,目光是引起兴趣、增加吸引力和促进感情发展的重要手段。你一定不会陌生这样一种状况,当你把目光投向某人的脸上时,却发现对方有意无意地将目光转移向别处。

对上述状况体会最深的可能是那些口若悬河的演讲家,因为在演讲中,演讲者为了充分发挥眼神交流的感染力,他们一面看着演讲稿,一面看着他的听众。可是在他将目光扫向观众的同时却发现,有些人会故意避开眼神交流,所以演讲者得到的信息反馈往往令人扫兴。不得不说,这种目光转移是因为我国的独特文化背景所造成的。

在我国,回避眼神交流的原因是表示尊敬演讲人,演说者与听众相互谦恭地回避眼神交流。而在西方国家,即使是演讲者距离观众很远,可是当演讲者在将目光投向观众的时候,听众们往往会以目相迎,所表示的内容是,他们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听。西方观众甚至认为演说者回避与听众接触的目光的行为会让听众感到受到了忽视,也会对演说者的演讲失去兴趣,甚至还会蔑视演说者本人,认为“他很羞怯”。

除了在演讲之中,“目光转移”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也是屡见不鲜的。老师们常常在课堂上提醒那些看着窗外发呆的学生集中注意力。而最新研究发现,当学生的目光从老师脸上移开时,他们很有可能正在思考复杂问题的答案。

英国斯特林大学格威妮丝·多尔蒂·史尼登博士牵头的研究小组在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的资助下,对超过230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目光转移”实际上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研究小组对一群4至6岁的孩子进行提问,同时在对孩子们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和行为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被问到难度较大或是一些陌生的问题时,孩子们通常就会将目光转移至别处。而如果向孩子提问的问题是他们所熟悉的,此刻孩子转移目光的次数就会减少。

而研究人员通过观察5至8岁的儿童发现,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提问的人与他们是否熟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越难,他们越倾向于将目光转移向远处。用多尔蒂·史尼登博士的话说,“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孩子在思考有难度或不熟悉的问题时,会不自觉地转移目光,凝望远方”。

多尔蒂·史尼登博士说:“老师、家长和照顾孩子的人都需要知道,他们的这种表现其实是‘正在思考中’的信号。学生转移目光,望向窗外,或许是件好事。他们也许正在思考问题,在不断提升自己。而那些成绩退步的学生则很少往窗外望。喜欢经常转移目光、望向窗外的孩子在各种测试中成绩要好于其他学生。”

最后,多尔蒂·史尼登博士下结论说,目光转移确实对思考有所帮助,因为这样可以通过阻隔视觉上的分心而让人们注意力更集中。面部表情会使人分心。如果孩子一直盯着老师看,大脑会因为忙于处理视觉信息而无法集中思考。

当你发现别人的目光不停地转移的时候,肯定有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不对头。某人会因为不喜欢你,或者对你不感兴趣,或者无法面对你,或者害怕你而可能避免跟你对视。在大多数情况下,撒谎的人会尽一切可能回避目光的交流,他们被一种愧疚的感觉所折磨,所以不想面对你。但是并不能因为某人眼睛看着别处就认定他一定在撒谎,此人也可能感到不太舒服,或者要自卫,或者有什么事情要隐瞒。人们也许不想让别人了解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而避免跟别人直接对视,他们也可能缺少自信,所以眼睛看着别处,以此希望你不要把他们看透。

心理学的诡计: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眼睛一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器官,它对人类行为习惯造成的影响也成为我们经常研究的课题。

◆目光代表了你的心理

在电视播放的西班牙斗牛节目中,你一定看到过被激怒的公牛吧?它们在即将进行角斗之前,把眼睛瞪圆了相互打量着对方。在这一点上,人类也是一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不会对那些自己并不熟悉的人进行直视,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甚至被人看做是一种故意挑衅的行为。在生活中,你也可能遇到过两个人吵架的场面,两个人摩拳擦掌,怒目相对,目光透出挑衅的意味,随着两人距离的缩短,激烈的“战斗”就开始了。记住,挑衅性的目光大都是直视,甚至盯住不放。

美国某著名大学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让参加实验的男女学生站在十字路口,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等待着信号灯变绿的行人。结果,当出现绿灯信号时,行人为了逃避那些死死盯住自己的目光,都加快了自己的步伐,迅速穿过马路。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的是,人们都不喜欢别人用眼睛紧紧盯住自己。因为被人死盯住之后,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威胁与不安全感。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的角色是多样的,有时可能是一个讲话人,有时也听别人讲话,但无论你是在说话或者是在听人说话,你都不应该向对方投以直视的目光。

因为,眼睛长时间地盯视对话者还有一种威胁的功能。警察在审讯犯罪者的时候通常对他怒目而视,这种目光对于拒不交代罪行的犯罪者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压力和威胁。有经验的警察经常利用目光盯视手段迫使犯罪分子自白……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目光能显示出它的特殊功能。倾听者在倾听时,眼睛不断看着讲话人,一方面表示他在注意听着,另一方面也从讲话人的面部和唇部动作中更好地理解其话语的意思。由于讲话人观察听话人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话所引起的反应,但如果他对听话人的观察过于频繁,就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影响口头信息的传递,同时也会分散听话人的注意力。

1。把握你目视对方的时间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奥克斯林认为,两个人在交谈时,目视对方的时间约为谈话时间的一半,只有相爱者、相恨者或畏惧者,目视对方的时间才会超过谈话时间的一半。不过,在这个限度内,西方人目视对方的时间要比中国人长。谦逊与内向的中国人在感到局促不安时,往往会将目光避开,减少目光交流。在感到坦然自得、心满意足或心神不定时,目光交流会发生相反的变化。如果两人身体比较接近时,目光交流就会减少。只有恋人或仇人才会在相距不足一尺距离内仍用目光交流来表示自己的倾慕或者不平。

在谈恋爱时,如果男女双方都因为初次谈恋爱而感到害羞,那么,两人起初很可能会长时间地避开对方的眼睛而看着不同的地方。谈话进行一段时间后,两人又很可能会偷偷地或短促地看看对方,而将大部分时间仍花在看地板或周围的任何一件物体上。随着谈话的继续,两人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也会逐渐增多。最后,两人的目光就会长时间地紧紧地相接在一起,越谈越亲密。可见,目光在人们关系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请你一定要把握好你的目光。

在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是这样观察陌生人的:一般先看一眼,然后转视他方,这一眼算是跟对方打了招呼,但又不干扰对方独处,只是礼貌地故作不在意地一瞥。如果两人目光相遇,双方则需采取一些明显的举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例如,微笑、点头、问候或更为热情的举动。如要维持不相识的状态,则应回避目光相遇,这样才算是一种礼貌。如果相识者相遇时,双方应先目光接触,再相互打招呼。否则,看人一眼就立即避开,则是对人的蔑视,即认出某人却又不理他,人为地单方面把对方视为陌生人,那就只能是对人的一种轻视或侮辱。

把握好你的目光,让你的目光永远那样恰到好处,永远那样具有征服力与亲和力,这样当你与陌生人相遇时,便能迅速吸引别人的目光,你甚至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你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大改变。

2。形形色色的眼神解析

古人说,眼睛流露善意,心底必定慈悲;眼睛横竖,性情刚烈;眼珠暴突,性情凶恶;眼睛斜视不语,心怀妒忌不满;近距离细看则神情内藏不露。

当视线接触时,先移开目光的人,就是胜利者;另一方因对方移开视线而可能引起某种想法,觉得对方是不是嫌弃自己,或者与自己谈不来。

瞄上一眼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怀疑你”的身体语言。闭上眼睛后,再睁眼望一望,如此不断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

眼睛上扬,是假装无辜的表情,这种动作像是证实自己确实无罪似的。目光炯炯望人时,上睫毛极力往上压,几乎与下垂的眉毛重合,造成一种令人难忘的表情,传达某种惊怒的心绪。斜眼瞟人则是偷偷地看人一眼又不愿被发觉的动作,传达的是羞怯腼腆的信息,这种动作等于说:“我太害怕,不敢正视你,但又忍不住地想看你。”

眼睛表面的闪亮,是因情绪激动促使泪腺分泌,产生润泽之故,但感受又未强到足以落泪的地步,这种现象常可从情侣、影迷、球迷、骄傲欣慰的父母亲以及获胜的运动员脸上看到;但也可能是表示哭泣以外的任何强烈的情绪激动,如厌烦、沮丧及生离死别等悲痛。

眨眼的种类包括连眨、超眨、睫毛振动、挤眼睛等。连眨发生于快要哭的时候,代表一种极力抑制的心情。超眨的动作单纯而夸张,眨的速度较慢,幅度却较大,眨的人好像在说:“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所以大大地眨一下以擦亮它们,确定我所看到的是事实。”睫毛振动时,眼睛和连眨一样迅速开闭,是种卖弄花哨的夸张动作,好像在说:“你可不能欺骗小小的我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