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得回去研究研究这竹管笔了。很多时候,不能义气用事,事情,还要靠道理,靠效果才有用,光是凭着一张嘴说,是没有什么用的,皇帝也不是傻子,惹火了他,发配到外地去,得不偿失啊!
很多人存了心思,偷偷的拿了一支笔回家研究去了,有的则是思索着,又细细看了那笔一回,记下那笔的特征,估摸着,偷偷顺带一只不好意思,准备回家了找下人做一只,看看到底效果如何。
这刘吉善的话也没说错,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位圣人说过只能用毛笔的,蘸墨成字就是笔,毛笔写得字,那竹管笔照样能写字,为什么就用不的?想当年,孔圣人还用竹子当纸写字呢,也没见现在谁还在竹子上写字。可见,这东西,从来就不是注定该用毛笔写字,何况,那竹笔写的字,字迹细小,也算工整,当真能节约用纸,何况改用小字书写,基本已成定局,那竹管笔,也就不见得上不得台面了。这该站在那边,帮那边说话,还得悠着点啊!
刘吉善一个人还是信心爆棚的站在一边,看着一些同事拿笔回去,琢磨的琢磨,嘴角不免带起一丝微笑。
下了朝,杨改革忙自己的去了。
整个京城却有点不寻常,木匠不够用啊!全京城的木匠都开动起来,制作这竹管笔,笔身是竹管,笔尖纤细,带有耳舌,圆滑得很,最奇特的是笔尖中间有缝,供墨水流出,可以持续写字。
这竹管笔的产量,一下子从几支,暴增到几百支,几千支。虽然这还没定xìng用不用竹管笔,但是对于竹管笔的关注,已经让它名声大涨。
为啥要制作这笔?原因还不是很简单,要在朝堂上争个胜负,你不把这东西研究透,如何战胜对手?研究透,如何不制作几支看看效果到底如何?到时候该站在那边,帮那边说话,心中才有数不是。
这个被关注的效果,是准备推广竹管笔(钢笔)的杨改革没想到的。
这件事,也就成了京城里的怪谈,京城里的人都议论纷纷,讨论着皇帝的奇怪的想法。看来,这朱家的子孙,个个都是dú lì特行的人物啊!
……
太阳依然升起,一天又过去了。
崇祯元年的三月初四。
杨改革上午完善了一下上次百度回来的利器,下午就准备出宫,去看看玻璃弄得如何了,想起那小娘子的滑嫩小手,杨改革就觉得这小手一直在朝自己招手。
照样,一身巾服大帽。带着王承恩这个管家就出宫了。当然,跟班,保镖什么的肯定少不了的。
本来是直奔琉璃厂去的。
路上杨改革瞧着街坊热闹,一不小心,转入一街巷,偏离了去琉璃厂那固定的线路。这让负责保卫的人急出一身的冷汗。
这街巷里很是热闹。酒楼,布店,药铺,都有,卖包子,看相的,说书,杂耍摆摊的的也有。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由于临近恩科,又是士子们聚聚的地方,所以,一些和杨改革差不多打扮的人也比较多,头戴大帽,身穿巾服,只是颜sè不一,有偏蓝,有偏绿,有偏棕sè,唯独没有黄sè。
杨改革也是兴奋,有幸来这明朝古香古sè的街道逛一番,也不枉来这明朝一番。到这里里看看,在这里摸摸,还买了几个包子准备吃一吃,看明朝的后世的有什么区别,骇得王承恩连忙抢过,亲自试吃一番,虽然包子没毒,但是也不准备给皇帝吃,眼巴巴的,可怜的看着皇帝,好似再说皇帝不要在外面吃东西,由于吃的太急,噎着了,脖子一伸一伸的。杨改革看着王承恩这样一幅模样,只好笑笑,表示不吃了。
一个大大的“茶”字,被一根竹竿挑起来,飘荡在空中,远近都看得到。杨改革觉得有意思,准备去看看。又见很多和自己穿差不多的士子都往哪个茶楼的赶,杨改革也来了兴趣了。一定要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王承恩也是大急。连忙招呼后面的“保安”,叫他到前面去开道。当然,肯定不能坏了皇帝的兴致。
上了二楼。
“保安们”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居然准备好了一处好地方。
临街,有窗户,在大厅的一角,用屏风隔开了的“包厢”。既可以听见外面士子们的高声谈论,又可以阻隔视线,这些“保安”,是下来些心思的,至于用的什么手段,杨改革也就没那个心思追究了。
一些士子对于这样霸道的行为虽然表示有意见,但是一看别人管家,奴仆,家丁样样齐全,而且似乎很有势力的样子,也就装作没看到。这京城里,别的不多,就是官多,你惹不起的人,数学不好的人还算不过来呢。
杨改革坐定下来,王承恩站在一边,两个跟班站在稍远一点,靠“门”了,再外面一点,就是“保安”的位置了。
第七十五章 茶楼
'''CP|W:146|H:188|A:L'''(图为明朝巾服大帽,仔细看看,肯定会觉得惊奇。)
“各位仁兄,请安静,请安静,且听我叶自根一言,今rì咱们齐聚雅阁楼,所论之事,就是昨rì早朝上的一桩奇事。”
这位说话的书生声音很洪亮,杨改革透过屏风的细缝看过去,约莫三十来岁,和自己一样,巾服大帽。从衣料上看,普通一般,浆洗很多次了,不似大富人家,在这里聚集一些读书人的,一般都是全国各地来的考生,等待今年的恩科,都是有功名的,一般都是举人,所以,那种寒酸的穷秀才模样的人,倒没有看到,中了举人,就是官了,家里再不富裕也不至于穷酸。但是常年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
此人不过三十来岁的样子,这个年纪,在众多的读书人当中,当真不算年纪大,想想,中举就可以做官,可以做个**品没问题,甚至是知县,那就是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三十来岁做到这个官,相当的年轻了。古语说: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可不是白叫的。
另外一人附和道:“正是,听别人说,昨rì朝上发生了一件奇事,本来,我等学子临近考试,应该在家中温习功课,不该在外流连,荒废了功课,奈何,这件事,实在和我们读书人的关系颇大,所以,不得不召集大家来论一论……”
另外一个人接腔道:“……,XX兄,快说什么事吧,不要老是这样吊我等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