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反汉之谜
“狡兔死,良狗烹;
高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这是公元201年,韩信被主子汉高祖刘邦逮捕,绑在行李车上运回长安时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说尽了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开国功臣凄惨的结局。
韩信是汉初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这样一位天下无双的大功臣,为何会被诛杀呢?其中缘由一直是一个悬案,千百年来,关于韩信的死因流传着两种说法。
不少学者认为,杀害功臣是两千年来封建王朝中屡见不鲜的故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正是许多开国功臣的遭遇,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韩信的死的确是千古奇冤。其理由是:
其一,从无叛汉之意。在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韩信拥有举足轻重的兵力,项羽常以“三分天下”为约,他没有反;被封齐王后,齐人蒯通曾劝韩信割据一方,借为他看相之名,以“贵不可言”相诱,以“时乎时,不再来”相激,他没有反,反而说:汉王对我仁厚,“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始终不肯叛汉,怎么可能在天下平定、褫夺兵权之后,仅凭着一伙家丁和囚奴而造反呢?
其实这种观点脱离了一个基本前提。什么前提呢?韩信自己也说过,汉“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当时汉王对韩信十分信任,十分仁厚,这就是韩信不反汉的前提。后来刘邦开始有意识削弱韩信的权力,疏离了与韩信的关系,韩信内心对刘邦的怨恨开始日积月累,并最终萌发了反汉的动机。
其二,汉王刘邦早就有杀韩信之心。
早在汉王二年,韩信下魏破代之后,汉王突然接管了他的精兵;次年,韩信破赵,汉王自称汉使,清晨驶入军营,夺取他的印符,更换他的将领,又一次突然地接管了他的部队;破项羽后,刘邦再一次突然袭击,解除了他的兵权,并且易地安置,把他从齐王迁为楚王。
一系列的事实说明,韩信始终是刘邦的一块心病。不除掉韩信,刘邦一天不得安宁。
其三,告韩信谋反,纯属子虚乌有。
陈豨是汉王刘邦的宠臣,韩信同他素无交往,怎么可能在他出镇之前,突然约他谋反呢?举报韩信的是其舍人之弟,更不可信。据说那个舍人曾得罪过韩信,韩信将他囚禁起来欲以诛杀,所以舍人的弟弟才去吕后那里告韩信谋反。试想韩信谋反这样的重大机密,能泄露给一个罪徒的亲属吗?如果真有所谓谋反,就应该昭示群臣,公开审理,为什么诱捕之后又将他立斩于长安宫之钟室,匆匆忙忙地采取这种类似暗杀的手段,灭掉这一个可辩的活口呢?
其四,翦灭异己,是刘邦预定的国策。
汉朝初年因汗马功劳所封的七名异性王,没有一人有好结局的。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同楚王韩信一样毫无反叛之心,却以“谋反”的名义被杀。韩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卢绾,由于刘邦的猜忌和逼迫,不得不走上反叛道路,最终被消灭。只有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由于封国偏远、谨小慎微而得以残存。看来杀掉一切能征善战、功高震主之辈,以安定刘家天下,是高祖预定的国策。“联百万师,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被杀,也是势在必然了。
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的传统看法是,韩信确有谋反形迹,是罪有应得的。佐证如下:
其一,他趁楚汉相争的紧要时刻,要挟称王,早已暴露野心。
高祖四年,平定了齐地后,韩信派人对汉高祖刘邦说:“齐人伪诈多变,南临楚地,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不设一王位来镇守,大局难以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前来增援,但见了韩信使者带来的信,其不禁震怒异常,骂道:“我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辅佐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和陈平见势不妙,悄悄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正处境不利,哪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趁势做个人情,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不然,就会发生内乱。”刘邦一听,顿然醒悟,连忙改口,装腔作势大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为什么还要当假王?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接着,他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之后,召韩信等率宾和项羽会战于垓下,大破项羽。刘邦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因而楚汉之争一结束,他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徙封其为楚王,从而也埋下了对韩信的戒心。
其二,项羽死后,韩信招降纳叛,经营楚地,出入陈列兵杖,大有割据一方之势。
项羽死后,楚将钟离昧投奔了韩信。因他二人是故交,钟离昧得以偷生。刘邦知道此事后,命韩信交出钟离昧。可是韩信很重义气,不想出卖朋友,不肯交人。刘邦毫无办法。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护,仪仗威严,这更加引起了刘邦的疑心。恰在此时,有人又状告韩信谋反,刘邦就下了决心,一定要除掉韩信。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令诸侯们都到楚国之西的陈地相会,以便趁机擒拿韩信。这时,韩信已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但思忖再三,想到自己本无谋反之心,何必怕见刘邦?于是,杀了钟离昧,带其首级去见刘邦。不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并把押至洛阳。之后,他把韩信降纣为淮阴侯,让他寓居于长安。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其三,他挑动和支持陈稀叛乱。
据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又说他曾与家臣谋划,当刘邦率军出征陈稀之时,诈阼诏书,放了囚徒,再突然袭击宫中的吕后和太子。结果,这个阴谋被他舍人的弟弟告发了。后来,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斩杀。
上述三大罪状,足以说明韩信是个只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是罪该万死的。何况,经过六国、暴秦、楚汉纷争之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刘邦废除异姓王,实行中央集权,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综上所述,看来韩信确实有反汉迹象,他被杀并不冤。
张良的归宿之谜
一部秦末农民战争史,成就了无数绝世英雄。项羽的勇猛无敌,刘邦的奸诈狡猾,韩信的忍辱负重,萧何的慧眼识才,张良运筹帷幄的智谋,这些英雄凭着各异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夺目的华章。但在流传两千年的巷闻野史之中,又有各种各样的传说真假难辨,以至后人对他们的认识渐渐模糊,满是疑窦。谋圣张良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典型。
张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辅助刘邦夺取天下,以智慧闻名于世。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被委以重任。但没过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昔日的功臣,找机会将这些人罢官夺爵,少有善终的。不过,在“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却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后代人为之庆幸之余,尤其关心张良的最终归宿。不过关于张良的归宿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居官善终
有人认为张良并未离开朝廷,而是居官善终。刘邦要废太子刘盈,重立太子如意,这下急坏了太子的生母吕后。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建议请出刘邦素来仰慕的嵩山四老,劝谏刘邦,或许能够帮助太子巩固地位。于是吕氏就派人拿着太子的亲笔信,卑辞厚礼,请来四老下山。刘邦见到这四位须发皆白、相貌魁伟的老人,十分惊讶。问他们:“前次我求你们相助,你们一直避而不见,今天为什么与我儿子交往呢?”四人回答说:“陛下轻慢别人,臣等恐怕受辱,因而亡匿,太子仁孝,敬贤爱上,天下人都愿为太子效劳,我们如今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就下山了。”刘邦觉得太子已经深孚人心,恐怕难以动摇,这才放弃了更立太子的主张。这件事在《汉书·张陈王周传》和《史记·留侯世家》中都有记载。因为这件事,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报答张良,劝其结束学道生活,出来做官。并且对他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先生何必如此自苦呢。”张良当时年高体弱,不久以后就病死了。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文成侯”,此中就含有以文才安民立政,善始善终之意。
(2)辞官学道
还有人认为张良当时见功臣被戮,十分寒心,不顾刘邦挽留,主动辞官到白云山学道去了。这种说法多被戏曲、小说引用。比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据此而来。正史中也有这种记载。《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想另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苦苦劝谏,仍然不能改变刘邦的主意。张良屡谏不从,便借口有病向刘邦辞职,他在给刘邦的上表中自述身世:“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后来追随刘邦,得以灭强秦,封万户,位列侯,现在平生愿已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就飘然而去,不知所踪。后世的小说家们往往附会赤松子,说他是神农时的雨师,能呼风唤雨,常为西王母的座上宾,因此张良此去一定是潜心学道了。在我国南方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后,不知是不放心,还是可惜张良的才德,就命令手下官员一定要寻找到他的墓冢不可。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有张良墓。吕后派人数了数,总共有三千多座,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就只好作罢。
这两种说法,一从历史,一从文学。应该说,前者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张良应该是居官而终。但是历代以来,人们更愿意给张良一个入山修道、得道成仙的神秘归宿,这里面既表达了人们对于君主滥杀功臣的不满,也寄托了历代文人们对于张良功成身退、名垂青史的钦佩。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关于他扶汉救危的故事、他与楚霸王的恩恩怨怨,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非常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因此张良的归宿如何,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更加难以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传奇,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吧。让我们慢慢地去欣赏、去研究。
吕后嗜杀之谜
吕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权独揽的女人;她为人刚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她阴狠毒辣,掌权十五年,诛功臣、杀皇子,满手血腥,以至“吕后”成为后世“狠毒”的代名词。历史上的吕后真的是嗜杀成性么?她嗜杀到什么程度?
刘邦称帝后,他的原配妻子吕雉被立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后来成为汉惠帝。高祖死后,吕后独立掌政十五年,做了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画谋定策,争夺天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样一位皇后,为什么会留下嗜杀的骂名呢?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五月十七日,刘邦的葬礼刚刚完毕,吕后就迫不及待地利用皇太后的权力,首先把矛头对准如意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