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材到完工,整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虽然有了详细的图纸,制作工序看似已经明晰,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第一个困难就是选材。宫里的木料都不够合适,张老把式决定去城里找寻。张老把式带着几个徒弟跑遍了京城的木材行,看了不少木料都不满意:"这木料年份太短,容易变形;那木料纹路不匀,强度不够。"终于在一家老字号的库房深处,找到了一批珍藏的南方杉木。"这是十年前从福建运来的,在库房里又存了这许多年,木质细密、纹理均匀,正合用。"
朱雄英和蓝斌特意来看选好的木料。张老把式向他们详细解释道:"殿下和蓝公子请看,这木材纹理匀称、质地细腻,是难得的好料。木纹越密越结实,年轮越细越耐用。"朱雄英和蓝斌听得认真,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木材的讲究,但也被老匠人对木料的熟稔所折服。
铜器房的周师傅挑选材料更是谨慎。他特意让人从库房里找出一块珍藏的精钢,"这是前些年打造祭器剩下的,质地最是均匀。"可当真正开始打造调节机关的零件时,才发现难度远超预期。
"这精钢太硬,普通的工具根本打不动。"周师傅让徒弟们反复尝试,最后不得不用上了他珍藏的一套特制工具,"这是我年轻时跟一位西域铁匠学来的法子,专门用来加工精钢。"
坊间传闻,周师傅年轻时曾在西域游历十年,学得一身打造精钢的绝活。这次为了椅子的调节机关,他可是把毕生所学都用上了。光是调节机关中的齿轮,就打磨了七八副才达到要求。每次打造新的齿轮,他都要召集几个老匠人商讨,大家围着工件反复琢磨,直到找出最佳方案。
椅背的制作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按图纸要求,椅背要有一个完美的弧度,这就需要将木料弯曲定型。张老把式用蒸汽软化木料,再用特制的模具定型,前后试了好几次才成功。"这木料要蒸多久也有讲究,"他一边指导徒弟一边解释,"蒸得太久会伤了木质,太短又弯不到位。还得趁热定型,晾干后才能保持形状。"
朱雄英和蓝斌听闻这个工序最为关键,便特意来看。"这个弧度可是关系到皇上和太子的舒适。"他们拿着之前绘制的设计图,与张老把式仔细对照,生怕有一丝偏差。
最让人头疼的是导轨的制作。这对弧形导轨不仅要光滑,还要保证两边完全对称。周师傅带着几个徒弟磨了整整三天,直到确保两边的弧度分毫不差。可装上去试用时,却发现椅背放平时有轻微的晃动。
几位老匠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所在。"会不会是导轨太薄了?"有人提出。"那就加厚些。"另一个老匠人却摇头,"太厚了反而不美观。"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周师傅提出:"何不在受力处加厚,其他地方保持原样?"
这个建议得到众人赞同。朱雄英闻讯特意来看,见工匠们正在调整导轨厚度,不禁问道:"为何要这样做?"周师傅便解释这是因为不同位置受力不同。朱雄英听得连连点头:"原来做一把椅子,还要懂得受力的学问。"
座面的制作也颇费工夫。藤条编织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要用新鲜的藤条,趁软编织。"张老把式手把手教导徒弟,"编得太紧了不透气,太松了又容易变形。还要注意编织的纹路,既要美观又要结实。"
为了让座面既舒适又耐用,他们在藤条下面加装了特制的弹性木条。这些木条都是精心挑选的,要有足够的韧性又不能太软。安装时的间距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均匀承重。
在制作调节机关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当零件都打造完成,试装时才发现,铁棘轮和弹簧的配合有问题。"调节时声音太大,而且不够顺滑。"周师傅皱着眉头说道,"这可是给皇上和太子用的椅子,怎能如此粗糙?"
蓝斌正好在场,提出建议:"我见过一些机械,都会在转动处抹油"。这提醒了周师傅,周师傅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在棘轮的齿面上涂了一层特制的油脂,这种油脂是用羊油和桐油调制的,既能润滑又不会变质。同时在弹簧的接触面上也做了特殊处理,将金属表面打磨得如镜面般光滑。这样一来,不仅调节时更加轻便,声音也小了许多。
椅背的支撑结构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初设计的活动支架虽然结实,但操作起来不够方便。有个年轻工匠提议在支架接合处加装小滑轮,这样推动椅背时会更加顺滑。这个建议得到了张老把式的赞许,经过改良后效果确实不错。
"但还有一个问题,"张老把式指出,"这支架放下来时,与椅背接触的部分会有磨损。"于是他们又在接触点处加装了铜片衬垫,这才彻底解决了问题。
到了最后的组装阶段,更是一波三折。所有的零件都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安装,稍有差错就要重来。光是调节机关的安装就花了整整一天。
"先把主轴定位,"周师傅耐心指导,"然后是齿轮组,最后才是弹簧。每一个零件的位置都要分毫不差。"几个徒弟屏气凝神,生怕出一点差错。
安装导轨时又出了岔子。两边的导轨虽然都很完美,但安装后发现有一边略高了一点点。这细微的差距足以影响椅背的活动。无奈之下,只好重新调整,直到两边完全平衡。
朱雄英见椅子渐渐成型,几乎每日都来看进度。当看到工匠们为了一个小细节反复推敲时,他不禁感慨:"难怪宫里的器物都这般精致,原来大匠们竟是这样一丝不苟。"
最考验耐心的是藤条座面的安装。张老把式特意选在一个晴朗的日子,趁着藤条最柔韧的时候开始编织。"这活儿不能着急,"他一边编一边叮嘱徒弟,"要一点点来,保证每一根藤条都编得恰到好处"。朱雄英在一旁看得入神,不时询问各种细节。
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这把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椅子完成了。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把椅子,而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椅背的弧度浑然天成,调节机关轻巧灵活,座面舒适结实,整体造型更是端庄大方。
朱雄英和蓝斌仔细检查每个细节,越看越是满意。工匠们的手艺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甚至比图纸上的设计还要精妙几分。
"要不要先试试?"张老把式有些忐忑地问道,其他工匠也都期待地看着。
朱雄英笑着摇头:"这椅子是给皇爷爷和父亲用的,自然要让他们先试。诸位尽管放心,你们的心血不会白费。"他转头对蓝斌道,"表舅,明日一早,我们就把椅子送去乾清宫。"
工匠们听了这话,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自已的心血终于要被皇上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