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斌缓缓说道:"殿下,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只要遇到领头之人,必会群起响应,掀起大乱。面对这样的隐患,我们该如何化解呢?"
朱雄英神色凝重:"我们可以出台政策,抑制土地兼并。"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蓝斌点头道,"朝廷可以制定法令,限制土地买卖,打击兼并之风。但这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土地兼并体现的是人性趋利的本质,我们能做的只是延缓这个过程,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表舅说土地兼并是人性使然,这是何意?"朱雄英眉头微蹙,若有所思地问道。
蓝斌缓缓说道:"殿下,土地从来都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土地之所以是财富的象征,是因为它能源源不断地带来收益。一块良田,不仅可以自已耕种获取收成,也可以招募佃户收取租子,更可以在急需用钱时变卖或典当。而且这些收益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一块良田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能为主人家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而其他的求财之道却远不如土地。经商虽能赚取厚利,但一旦生意失败,转眼就会破产;金银虽然值钱,但花完了就没了。唯有田产,只要好好看管,就能让一家人衣食无忧,子孙后代都能受益。""
蓝斌继续道:"殿下,土地代表身份地位,这来自于我们整个社会制度的设计。朝廷对于有田产的人和无田产的人区别对待。比如在徭役方面,有田者为主户,无田者为客户;在赋税方面,有田者为当差户,无田者为游民。这些身份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乡里的地位。"
"更关键的是,土地多寡直接关系到取得功名的机会。朝廷规定,参加科举的士子,必须在本地有恒产,否则就不能参加考试。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就是因为读书需要大量银钱:买书、延师、赴考,无一不需要花费。只有那些拥有大量田产的家庭,才能供养子弟专心读书。"
"因此在乡里,有多少田产就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什么样的地位。大量田产不仅能供子弟读书,还能让一家结交官府、左右乡政。土地多的人家往往成为乡绅,能参与地方事务,主持乡村纠纷。而失去田产的人,就会失去话语权,沦为他人眼中的游民。"
"所以士绅大户总想方设法扩充田产,不仅为了财富,更为了巩固和提升自已的社会地位。
"但问题就在这里,小民根本无力保护自已的土地。士绅大户却能利用自已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来兼并小民的田产。"
蓝斌站起身来,踱步到窗前:"让我给殿下仔细说说土地兼并的几种主要手段。就拿北方一个村子来说,有户叫张三的农户,家中原有二十亩良田,一年收成足够养活全家。但去年遭了洪灾,颗粒无收。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用一石粮食的价格,将五亩良田卖给了地主。而这五亩地若是丰年,少说也能收十石粮食。"
朱雄英听得眉头紧锁:"这简直是趁火打劫!"
"还有更多无奈的情况。"蓝斌继续道,"就在隔壁村,有个叫李四的农户,家中老父突发重病。为了救父,向地主借了二十两银子,约定来年连本带利还三十两。可那年收成不好,李四根本还不上。最后不得不将家中一半田地抵债,自已沦为佃户。"
"这利息也太高了!"朱雄英愤愤不平。
"还有一种更阴险的手段。"蓝斌叹息道,"有些地主会勾结讼师,伪造土地契约。就像东边王家村的事,一个不识字的老农,被地主用一张伪造的借据,硬说他父亲生前欠了钱,最后被夺去了祖传的田地。"
"甚至在一些新开垦的地方,"蓝斌继续说,"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会带着家丁假意去开荒。等到农户们把荒地开垦出来,他们就用各种手段侵占,美其名曰是他们先来开垦的。"
朱雄英听得握紧了拳头:"这些地主也太狠毒了!"
蓝斌摇头道:"殿下,问题不在地主个人的品性。就算换了别人做地主,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会做出类似的事。这就是人性。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谴责某些人,而是要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那该如何解决?"朱雄英认真地问。
蓝斌语气坚定地说道:"破解之道在于让百姓有两条腿走路。农业固然重要,但若能让工商业也发展起来,让百姓除了种田外,还能靠做工挣钱养家,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就像一个人走路,单靠一条腿是走不稳的。朝廷若只重视农业,一旦遇到灾年,百姓就会陷入绝境。但如果工商业也发达了,即便遇到灾年收成不好,百姓还可以靠做工维持生计,不至于让一家老小直接饿死。"
"殿下想想,若是一个农户,家里有人在作坊做工,每月都能赚到工钱,那么即便遇到灾年,也不会被逼得变卖田地。就算真的有人失去了土地,只要作坊和商铺足够多,他们还能靠做工养活一家人。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让农业和工商业齐头并进,只有这样,百姓的日子才能真正过得稳当。"
朱雄英听完表舅的话,沉思许久才道:"表舅说得有理。朝廷一味重农抑商,反而会让百姓失去其他营生的机会。但要发展工商业,就必须改变朝廷对商人的态度。"
"正是如此。"蓝斌欣慰地点头,"殿下已经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之所以建议陛下和太子建立孝椅商铺,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要以此为开端,来尝试发展工商业。"
"比如制作孝椅,需要许多工序,木工要做椅子的框架,漆工要上漆,铁匠要打造调节机关,编织工要编织座面。这些在孝椅工坊里做工的大多是农家子弟。他们农忙时在家里种地,农闲时来工坊做工。连运送椅子的脚夫,也都是农家出身。"
"这样,农家子弟就能在种地之外,通过在工坊做工挣些工钱补贴家用。而且做得久了,说不定还能学到一门手艺。若是手艺练得好,以后就能当上工匠,日子就更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