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是从西域到漠南漠北,不宜耕作。
华夏文明起于西部,从陕北沿黄河往关中,洛阳发展,到商,周之后,核心区域就是在今日的陕西,河南两处。
到西周时,封燕于幽州,楚于湖北,还有吴,越,开始从黄河流域进入长江流域。
到秦一统天下,秦军从楚国旧地再南下,进入岭南,这是再入珠江流域。
这说明什么?农耕文明与水有关,必须依水而迁徙,发展。
至五代之后,北方降水削减,关中水利设施残败,长安不宜为帝王居。
北宋就只能定都于漕运方便的开封,而北宋和南宋开发湖广,江南富裕度首次超过北方,都是和地理,天文变化有关。
华夏兴起后,从河套到黄河区域,华北平原,山东,江南,湖广,两湖,岭南,适宜耕作的农耕区域基本就定型。
此后的开发发展,无非就是对土地更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利用。
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没有质变之前,这一片地方的极限人口,不宜超过五千万人。
一旦超过或接近,不论是什么朝代,什么样的朝廷都负担不了,根本无法负担!
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人口太多,郡县太多,管理成本无限扩大,只能带来各种失序。
到最后是所有阶层的利益都得不到满足。
权贵的兼并,朝政的腐败,流寇,起义,这些只是表象。
内里的实质原因,就是地理环境的负担到了极限而已……
再回到明末。
明末时人口达到一亿到一亿五千万,是因为明朝控制了半个西域,半个河套,还有辽东,云南,贵州,而且这些地方是实控,这些是前朝都没有实际掌握的地盘。
所以大明的容纳能力要远强于宋乃至汉唐。
只是到了明朝末期,人口膨胀导致流寇起义,朝廷内耗导致国力更进一步衰退,无法抵御新兴的女真部族,以致最终亡国。
当然,大明的问题极多,宗藩,官制,食货制度,太监,军制,都是稀烂,所以虽然是大一统帝国,最后亡国于六万丁口的小部族,有天文地理的原因,有人口膨胀的原因,也和制度原因有一定的联系……
大周改革了前明的宗室等不合理的制度,但大周人口已经过亿,各种矛盾发展也到了一定程度,体现在吏治等多方面。
大周的疆域不如前明,但人口激增也自有原因。
前明后期,开放海禁,引入了诸多来自南美的良种。
烟草,番茄,番薯,土豆,玉米,特别是番薯,土豆和玉米这三样,番薯试种成功后,平均亩产千斤以上,且它们耐旱,耐寒,种在边角地一样有好收成。
就是因为这几样外来的作物,造成了农业生产力在秦汉隋唐之后有了一次质的改变,导致了大周的人口快速增长。
这种增长注定会引发诸多问题。
利益分配带来的吏治和动荡。
人口过多,造成的人均耕地急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