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人生就是一个跟问题做斗争的过程,总会不断地遇到问题。但是,有问题并不是坏事,它就像空气对于雄鹰一样,空气会阻碍雄鹰飞翔,但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雄鹰就无法飞翔。人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作为青少年,不要讨厌问题,更不要害怕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假乱真
唐朝道学家李淳风写了一本《推背图》,据说可推出上下几百年的大事,也能推出历代帝王是谁,居于何处。
在五代十国的大乱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人人都想号令天下,一统九州,如果知道以后几十年的大事,就可以消灾添福,那岂不是如虎添翼?
因此,很多人都怀着称王称霸的侥幸心理,竞相探讨《推背图》的精奥,谶纬之学在当时变得异常兴盛。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中原登上帝位之后,开始颁布诏令,禁止谶纬之书在社会上流行。
但是,由于《推背图》流传在世已有数百年之久,民间收藏了很多,一下子根本不可能全部都销毁干净。
有一天,宰相赵普对宋太祖说,违反禁止谶纬之书诏令的人很多,不可能全都抓来严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私藏谶纬之书的人遍及三教九流,上至达官显贵,下到黎民百姓,如果全部抓起来严惩,有可能造成混乱局面,大宋刚刚建国,人心不稳,不宜滥用刑法。
第二,即使把违反诏令的人全部抓来,也没有地方关这么多人。
宋太祖思忖了一会儿,便对赵普说:“也不一定要强行禁止,让它混乱就可以了。”
于是,宋太祖命令取来旧存的刻本,自己亲自检验后,除了已经应验的之外,对其余还没有应验的内容,全都打乱次序,重新杂写一遍,一共做了约一百本,然后派人把这些伪书放到民间,与原来的《推背图》一起通行。
这一来,研习谶纬之学的人,再也搞不清楚哪些书是真书,哪些书是伪书;也没有人知道书中有哪些内容是假的,哪些内容是真的。即使其中有些人家保存着原来的刻本,由于内容繁琐,一本书一个样,很难辨析,又无法重新予以检验与新本的差异,不久就丢弃了旧本而不再收藏。
滴水感悟
假的东西,确实能让人对真的东西产生怀疑。用以假乱真的方法做坏事是不对的,比如散布谣言、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等,都是犯法行为。但是,谶纬之学本来就是假的,用假的乱它一下,不是做坏事,反而是做好事了。
办事要注意方法
孔子想去卫国,他的学生颜回问金太师:“你认为先生此次去卫国的游说能够成功吗?”
太师以肯定的口气说:“不能。”
颜回说:“先生的主张利国利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接受他的思想呢?”
太师说:“这并不奇怪,做事光主张正确不是不够,重要的是方法对路才行啊。这么说吧,水上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船,陆上则是车。如果把船推到陆上行走,或是把车放到水里行驶,都行不通啊。过去和现在就像水里和陆上,差别是很大的。孔子一心想把周朝的那一套做法搬到现在来实行,就如同把船推到陆上一样,这根本就行不通。”
滴水感悟
方法是上房的梯子,过河的桥梁。不讲究方法而想把事情办好是不可能的。
“圣水煮肉”
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曾在浙西亳州做官,当时亳州佛教盛行,无人不信佛,无户不供佛。
一些佛教徒趁机招摇撞骗,利用百姓虔诚之心骗取暴利。百姓虽有向佛之心,却觉得“佛祖”太不慈悲了,又不敢迁怒于寺庙,只是愤愤不平,偶有骚乱。
李德裕早想惩治借佛教敛财的骗子,只是一时苦无机会,只得耐心等待时机。
一次,教徒们假称有可以治疗百病的所谓“圣水”。结果是互相传播,越传越神,“圣水”之说在亳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寺庙的所谓“圣水”每斗要价高达20缗,一些取水者往往改用其他的水作为“圣水”在街上转卖,进行欺骗活动。
很多重危病人想用“圣水”救命,他们的家人去寺庙取水前几日,他们便不再吃药,也不敢吃荤血食物。因为按照传说,凡饮此水之前几日,必须静心斋戒。
得不到治疗的病人相继死去,来得及喝水的病人也因为无效而离开尘世。
李德裕趁机上书朝廷说:“从前吴国出现过所谓的圣水,南朝的宋、齐也出现过所谓圣水,这些全都是妖异之说,危害社会,祸害百姓,危害朝廷。现在亳州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希望皇上立刻派人加以制止,不要让歹人诡计得逞。”
朝廷准奏,便命令观察使令狐楚前往亳州处理这件事。
李德裕和令狐楚商量后,想出了一个揭穿骗局的计划。
有一天,李德裕命人在宽阔的大路上聚集百姓,又让僧徒们拿着“圣水”在一旁听候吩咐。他又叫人设置大锅、大灶,然后,对僧徒们说:“从前吴国出现‘圣水’时,有人说‘圣水’是烧不熟肉的,可有此事?”
僧徒们不知是计,连忙答道:“是有此说。圣水是观音菩萨杨柳玉净瓶中的水,哪是凡水能比的?”
李德裕冷笑一声,吩咐手下取柴升火,把“圣水”倒进锅里,拿了五斤猪肉,大声说:“诸位请看,这是猪肉!”
说完便扔进锅里。一会儿工夫,水沸腾滚翻,肉熟了。
李德裕当众宣布:“没有什么‘圣水’,这只是普通的水。”
僧徒们面无血色,被百姓们围住,一片声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