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李时珍说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文章描写菊的生长特点,揭示菊的气味特性,分析菊的药用价值,旁及

菊的多种用途,引用前人赞菊妙语,字字珠玑,韵味无穷。非大手笔,何能

出此妙文。

《本草纲目》的《枸杞·发明》中关于枸杞根、苗、子药用价值的记述,

写得也很别致。

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盖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

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

朱子见溪测二花犬,逐入于拘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子,

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

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

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津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

首先引出文学家刘禹锡的咏药诗,令人觉得枸杞神奇;次引野史记述,

益加深枸杞的神秘性;然后对子、根、苗分别予以论述,突出其药用功效,

展示科学内容。论述中采用排比句法,便于参照,易于记忆。李时珍的文章,

多用排比句法,翻开《本草纲目》,比比皆是。此种句法,亦反映他的科学

研究特点,即常从比较观察中,认识药物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例如兰

草和泽兰本有区别,古代有些药物学家,往往认泽兰为兰草,将二者混为一

谈,李时珍区分道:

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

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

杀虫辟恶,而为消导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疽,破瘀血,消癓瘕,而为妇人要药。虽

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伏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

——《泽兰·发明》校点本第二卷,第907 页

兰草与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是异中之同,兰草走气道,为消导良药,

泽兰走血分,为妇女要药,是同中之异。排比分析,委委动人。

关于艾叶,或生用,或熟用,或服或灸,功效有别。《艾·发明》用排比句

法,三言两语,分辨异常清楚: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辛热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去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

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

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

论列独到的心得,匡正前贤之误解,要言不烦,恰中肯,李时珍的文章,

句句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既有文采,又富科学性,读之引人入胜。

不难看出,李时珍富有古代科学家的非凡气质。既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又具有多方面文化素养,可同汉代张衡、晋代葛洪、宋代沈括媲美。张衡精

通天文和机械制造,同时又是才华横溢的词赋家;葛洪长于医药、方剂研究,

在医药学上贡献突出,同时善于骈文,《抱朴子》一书的文采,在古代科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