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科农院的官员都是赵凌的门生,也是他的嫡系。
赵凌当了皇帝之后,这些人也直接从一介白丁进入朝堂。
“冯瑜,先等等,朕知你早就看出倪端,朕现在想问问扶苏,可还有什么问题,若朕非要实施此政令,可有改善之法。”
冯瑜是赵凌的得意门生,他的心思缜密,被赵凌也教得很好,赵凌也相信冯瑜有解决的办法,但他现在想看的是扶苏的才干。
自家学生有什么本事,他这位当老师的还能不清楚吗?
扶苏和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看向冯瑜。
什么意思?
科农院的官员是赵凌的门生,这件事他们都是清楚的。
赵凌这话是想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农院官员可以解决扶苏提出来的三个弊端?
赵凌还知道他能解决。。。。。。
岂不是说,赵凌早就知道这条政令存在诸多弊端。
孔鲋和淳于越他们细思极恐,赵凌从三川郡带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扶苏深深地看了冯瑜一眼,这个年轻人亦不过弱冠之年,白白净净,相貌也不算英俊,却是神采飞扬,他的眼中似乎藏着一团炙热火焰。
赵凌有解决之法,他是故意在考自己?
扶苏再次转过头看向赵凌,四目相对之下,扶苏从赵凌的眼中看到了期待。
赵凌的眼眸也特别的亮,那种光亮仿佛要照耀整个天下。
扶苏沉吟了片刻,说道:“陛下若非要实施此政令,亦有办法。”
赵凌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此时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出言打断。
扶苏侃侃道来:“若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可由常奉府撰写一套教化百姓的典籍,天下百姓皆习之,典籍之中,教其忠君爱国,礼仪廉耻,耕种医术,诸子百家皆可择其优,录入其中。”
“天下一统,世人共同习之。”
统一!
就是始皇帝的统一。
却不是独尊某家,而是百家争鸣,择优而录。
从而也达到一个平衡。
赵凌问道:“此典籍若成,融合诸子百家,何人为师?”
扶苏道:“为师者,当精通百家之学,上报皇帝,方可至郡县乡里教导百姓。”
赵凌脸上笑意渐浓,却一点不作停留,继续问道:“天下何来如此多精通百家之学的有识之士?他们又为何愿去乡里教书育人?”
扶苏对答如流:“因此不可急于一时,儒家若是愿意,可先教百姓识字,不教儒家典籍,待国强民富,陛下以三年时间培养有识之士,以纸质书籍成册,编写典籍,再令人去郡县乡里教黎民典籍。”
“善!”赵凌哈哈大笑,目光落在孔鲋身上,问道,“孔老先生意下如何?”
扶苏这一策,让儒家一马当先,先教百姓识字,却不教儒家典籍。
等三年之后,再由赵凌去培养的人才去教他们编写的典籍。
儒家的确占了先机,在百姓之中会取得一些名望,但有点为他人作嫁衣的意思了。
赵凌和扶苏这兄弟俩一问一答,直接给儒家挖了个大坑,费时费力的事情交给他们做了,看似有些好处,但又不多。
只是教人识字,可不能立碑留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