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许多民族喜爱读书,人们常提到的有冰岛人、芬兰人、俄罗斯人、英国人、美国人等。但比较之下,人们发现犹太人更喜爱读书,而且更善于读书。
犹太人喜爱读书,有其历史和社会因素,其中,独特的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历史上犹太人不断受到迫害,财产被掠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从而迫使他们把寻求知识、增长智慧当成一种防御手段。这种一心追寻求知识,并以不同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世代相传,成为犹太民族的一个特点。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
“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孩子的童年决定他的终生,这在犹太人中是一个至理明言,在现实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也有人认为人的一生是很复杂的,人的一生漫长,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际遇与偶然性。如何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所有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这是一个在许多民族中有着争议的命题。但在犹太人中这个命题是没有争议的,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犹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儿时,并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天赋也不算高,四岁开始说话,在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曾要求他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他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培养了他杰出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认为:孩子成长得好,是因为天赋优良;孩子不成功,就怪罪于先天不足,而不是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职。
很多成功的教育事例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的越早越好。认为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儿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是吃饱,长身体,而不是学习,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偏见,事实上,孩子从出生到三岁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因为这一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
一位犹太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没什么两样,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假如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决定于禀赋的多少。
多数犹太教育家认为,婴儿在零至三岁之前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模式学习,即无意识学习,后者称之为主动学习,即有意识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挖掘出孩子的潜能。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业上的天才更为神秘,这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天才是怎样出现的。天才并不神秘,也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隐密地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看不出来,这就是潜能,即是我们所说的天才。
很多人说人人都是有潜能的,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个潜能递减规律。
很多犹太教育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人的事业、社会地位、婚姻和财富,并不取决于某种单一的因素,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成功,同样,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智商低的人肯定不幸福、不快乐,智商高的人则比较自由与快乐,而智商的高低恰恰与早教有着极大的关系。
犹太母亲爱莎说:“我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六周,我就自作主张要他看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比如,我给他喂奶的奶瓶的颜色就各不相同,这与很多国家永远只用一种颜色的奶瓶是不一样的。我发现用不同颜色的奶瓶给孩子喂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这样孩子就会爱上某种颜色,当用他所喜欢的颜色的奶瓶喂他奶时,他总是表现得很有食欲。两只粉嫩的小手总是试图要抱紧这只奶瓶。
当然,用他不喜欢的颜色奶瓶喂给他奶时,他是不开心的,他会不停地扭头,回避奶瓶嘴或吐出来,有时还会皱着眉头表示他的反抗。
除了奶瓶之外,我还给孩子买了红色的小鼓,用短绳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上下的摆动小鼓就会随之发出声音。孩子就会很高兴。
为了让孩子分辨与记住这些颜色,我每周给他换一个其他颜色的小鼓。通过这种方式,在不多的时间中孩子就会记住绿色、红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在形状上就会对圆的、方的有一个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犹太母亲海可·华丝格说:“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孩子拿一些贴有砂纸的纸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教给孩子粗糙、光滑等形容词。当然婴儿拿着这些东西总喜欢往嘴里送,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让他们记住大人不允许的东西是不能放进嘴中的。”
犹太母亲的建议:这里所要提到的给孩子买玩具,是要划分年龄段的,年龄小的孩子给他的玩具应该是线条简单,而色彩明快的那种。
这是一个犹太母亲教育孩子识别颜色的方法。这种办法很快就被大多数犹太母亲所接受。因为犹太人中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她们总是在不断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了一种好的方法,她们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人。她们认为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个犹太母亲的责任,也是一个母亲所应承担的民族责任。
犹太名人链接:
科学泰斗、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在20世纪的科学奥林庇斯山上,爱因斯坦居于最高的荣誉地位。爱因斯坦属于少数最有资格代表和标志这个世纪人类思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天才之一。他以其创立了相对论的非凡智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掀起并领导了一场变革科学观念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也是民主与和平的热切倡导者和坚持科学技术应造福人类这一原则立场的科学工作者的人格榜样。就其影响的深远而言,在20世纪所有著名的科学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他匹敌。
早期生活
1879年,阿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古城乌耳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电工设备店店主。母亲是个有成就的钢琴家。1880年,他随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发育比较慢,三岁才开始讲话,被人认为是反应迟钝的孩子。4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觉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那枚指针;这种惊奇感构成了他探索事物原委的初始动力。
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随父母去了米兰。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该校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学校之一。1901年爱因斯坦取得瑞士国籍,同年毕业。
1902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固定的工作——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专利审查员。1903年结婚,新娘是他在苏黎世的同学——塞尔维亚姑娘米列娃·玛丽琦。
辉煌的1905年
专利局的工作并不繁重,也使爱因斯坦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他可以有许多空闲时间从事研究。爱因斯坦对此非常满意。
爱因斯坦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牛顿、安培、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马赫等各流派哲学著作,许多文学古著,德国古典音乐……他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
1901年起,他开始在德文科学杂志《物理年鉴》上发表研究成果;1905年他的研究达到高峰。
那一年,《物理年鉴》发表了他的5篇论文。第一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二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让和一个启发性观点》成功地把两个相互矛盾的光学理论——波动说和粒子说结合在一起,大胆地提出了光的量子化理论。这一学说澄清了长期存在于光学中的理论混乱,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诸多费解的实验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研究奠定了量子论的基础,由此衍生的——波粒二象性观点经过另一位物理学家——法国的德布罗意的发展,成为物理学家最基本的世界观,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这一成就使他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三篇论文《在热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讨论了涨落现象,阐明了几个非常重要但未能精确测得的物理常数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的工作打消了理论界对分子实在性的疑虑。
以上3篇论文已是辉煌的成就,但是与第4篇相比则显得黯然失色。这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开创了一场真正的革命。20世纪初的物理学孕含着深刻的危机;在经典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致命的矛盾,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有些人甚至已提出了非常接近正确思想的方案,但是,只有爱因斯坦才敏锐地认识到,矛盾的核心在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他在向束缚人类千年的经济和统治科学界近300年的权威挑战。
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格言是“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而真理的追求需要独立思考,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条件。多么疯狂而又光辉的思想!这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的学说论述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的物理现象,这一被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成为物理学革命的起点。在随后发表的5篇论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相对论,阐明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修正了经典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包括核弹在内的原子能利用都是以此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