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菜根谭人生解读 > 第八篇 解读菜根谭的为学智慧1(第1页)

第八篇 解读菜根谭的为学智慧1(第1页)

儒家有一句经典的言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也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菜根谭自然对此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因此,菜根谭中有许多关于为学的智慧,提出很多重要而新颖的观点和建议,今日读来,依旧让人深思不已。

幼不学,不成器

【菜根谭语录】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释义】小孩就是大人的前身,学生就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这个阶段磨炼不够,也就是教养学习的成绩不好,那将来踏入社会做事时,就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人才。

这个世界是个竞争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你要问别人:“竞争靠什么?”十个人有九个会告诉你:“靠实力。”邓小平同志的那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实力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会自己生长,它就像是一棵树、一盆花,需要你不断地给它浇水,给它施肥,不断地为它补充成长所需要的养分。这个过程,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学习。

古往今来,成功的人无不重视学习,也大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他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有一天,他向乐师师旷求救说:“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没有听懂他的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师旷说:“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点。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点了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已经明白了。”

李嘉诚在香港十大财团的排行中位居榜首,是一位名扬四海的超级豪富,在香港经济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一位外商曾经问他:“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呢?”李嘉诚答道:“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我们不可能比晋平公还老,也不可能比李嘉诚实力还强,他们都如此热爱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趁年轻赶快抓紧时间学习呢?

古时候有位高人在给慕名前来求学的人第一次讲道理时,先拿了一满杯黑颜色的水,然后再往这杯子里倒清水。杯子里的水不断外溢,而杯中的水仍然有黑颜色混在其中。这时,高人对求学者说:“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须先倒掉脏水,洗净杯子,学习也是如此。”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确实,有些时候,不是我们学不懂,而是我们脑袋里固有的东西在排斥那些新的知识。很多人看书,喜欢划重点,但实际上,划来划去划的都是早就懂的东西,不懂的东西不会觉得有道理,感觉它没有道理也绝对不会去划。其实,划重点没有错,就怕你反过来再看的时候还看这些划过的东西。这样看来看去,很难学到什么新东西,因为忽略了真正不懂的东西。学习要从放弃开始,这样说可能多少有一点玄乎的味道,但不是没有道理。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知道的事还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

拿破仑·希尔在成功之前,曾利用20年的时间帮助钢铁大王卡耐基工作,这期间他一分钱的报酬也没有,在帮助卡耐基的同时,也帮助了他自己,他本人在成功学研究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台湾成功大师陈安之在成功之前,也长期在美国帮助世界成功学大师安东尼工作,在帮助安东尼的同时,他也学到了成功学的真传,最后终于获得巨大成功。其实,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的人,不论是比你强的人,还是比你差的人,每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要成功,必须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同时你也必须了解失败者做了哪些事情,让自己不要犯那些错误,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走向成功。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也必须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方法。否则乱学一通,不仅没有效果,学错了可能还有害。

因此,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但是一个现代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为大器的必由之路。当然,要想成大器,除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之外,还一定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首先是不断积累。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趣,不断积累的过程。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说好比堆山土,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就不干了,不成为其山,这是因为自己停下来的。好比是平地,尽管刚倒下一筐土,要继续往上堆,还得自己坚持下去。

其次是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是了解情况、学习知识的一种主要方法。

“不耻下问”,就是亲自作调查,亲自了解情况,正如孔子所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孔子本人就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孔子进入鲁国太庙,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貌呢?到太庙后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

不懂就不要装懂,就应该虚心向人请教,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不耻下问也是今天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报有的态度。

再次是学无常师。老子说:“圣人无常师”,意思是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作为政治家,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社会学习,吸收每个人的优点、长处,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韩愈《师说》尽释“师”之其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于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当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在哪里学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坠人地里,仍在人间。贤者接受了宏大的方面,不贤者接受了细微的方面,无处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哪里不学习呢?又哪里有固定的师承之人呢?”

最后是学而不厌。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也就是说学习上应永不满足。

《荀子》一书中,记载了孔子教育学生不自满的事。

孔子在鲁恒公的庙里参观,见有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就是什么器皿。”守庙人说:“这就是置于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坐右的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倾覆。”孔子回头对他的学生说:“灌水进去吧!”学生就舀水往里面灌,果然,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了,满了就翻倒,空了就倾斜,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项羽的失败,究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一个“满”字。《史记》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正是“满”的表现。及至一败涂地仍执迷不悟。由此太史公大发感慨:“及羽背关怀楚,放遂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菜根谭语录】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释义】一个凭一时感情冲动去作事的人,等到这五分钟热度一过事情也就跟着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维持长久奋发上进的作法呢?一个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时能领悟有时也会被感情所迷惑,所以这种作法也不是一种永久光亮的明灯。

菜根谭的的这一番话告诉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够有所成就。下面有一个故事,也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从前,有个楚国人,经常看到别人在河里海上驾驶着船乘风破浪,心里非常羡慕,认为能够在水上驾船行驶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于是他就决定去学习驾船技术。他来到江边,打听到这里船技最好的是一位老船工,老船工大半辈子都在驾船,经历过大风大浪,经验丰富,跟他学习应该是不会错的。于是就找到了老船工,拜他为师学习驾船技术。老船工本来不想教人船技的,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而这个小伙子看上去态度诚恳,人也很精神,说不定以后能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收下了这个徒弟。

楚国人开始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为了掌握一个技术要领,把手上的皮磨掉了都不在乎,再加上师傅对他非常器重,教得认真仔细,楚国人在不长的时间里进步很快,虽然还不能独自驾驶,但却能在师傅的指点下驾船了,对于一些基本的驾船技术,比如:挥桨、掉头、转弯、加速、减速等等在师傅的指挥下,他都划得像模像样的,师傅对他的进步也赞扬了一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