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苦与乐”像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生苦短”,“人在哭声中出世,又在哭声中去世”。“苦”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乐”却是矜持不肯轻易露面的,需要我们去体会、寻找、创造。只有体味了苦的艰辛,才能尝到“乐”的甘甜。
吃苦的修炼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点为翰林。但裴休知道,儿子从小就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不知世苦,太快就飞黄腾达,难免根基不牢,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里修行参学,并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
裴文德住在寺院里,天天挑水砍柴。他从小到大,哪干过这种苦活,几天下来,弄得身心疲惫、烦恼重重,只因父命难违,不得不强自隐忍,心里却不甘不愿,经常发些牢骚。
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把水缸挑满,累得浑身大汗,放下扁担,谵诗两句:“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
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刚巧从此路过,听到裴文德的牢骚话,不禁微微一笑,也念了两句偈:“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听了不觉一惊。他诗中的“汗淋”与“翰林”谐音,颇具才思,但跟无德禅师偈语中显示的宏大气魄相比,犹如滚滚波涛中的一个小浪花,是那么微不足道。由此他知道了自己的浅薄,从此收束身心,安心劳作,勤修心性,受益匪浅。
只有聪明人才知道需要吃苦,只有傻瓜才以为清闲是福。人的才能需要在吃苦中磨炼,人的意志需要在吃苦中砥砺,人的情感需要在吃苦中成熟,人的阅历需要在吃苦中丰富,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也只能从吃苦中收获。所以,聪明人不怕吃苦,主动吃苦,经常吃苦,直到修炼到以苦为乐。他们的人生也在吃苦中绽出绚丽的花朵。
【一日一悟】
从暗夜摸索过来的人,格外珍惜黎明的曙光。
地狱与极乐
有一地方长官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或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悟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即用所能想象出的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拿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此即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觉察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道:“此即极乐!”
一念之间是极乐,一念之间是地狱。极乐世界和阿鼻地狱并非离我们遥不可及,也绝非唯有死后才能有一个极乐或者地狱在等待着我们。如白隐禅师所说之意,心境的转变,极乐和地狱就在一念间。人的心情不同,自然会对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双手碰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的世界认识不同。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并非说真有一个极乐可以让你享受,也并非说真有一个地狱会让你受苦。而是真有一个心境让你觉得如同在极乐一般,也真有一个心境让你觉得堪比在地狱一般。人总是在追寻身外的那个极乐和地狱,想找到极乐享乐,想躲开地狱受苦。但人却忘记,如何在自己的心中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净土。
有人曾经问六祖慧能,如何能够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祖师告诉他,心中清净,开悟顿教法门,那极乐世界即在眼前,若心中不明本性,那即使在极乐世界也不会觉得快乐。禅宗说“即心即佛”,便是要在心中印证佛法,而非身外四处寻佛。同样的道理,若是心中清净祥和,那何处不是极乐世界呢?心中烦躁恼怒,那即使真有一个极乐世界摆在你的面前,你又如何会觉得快乐呢?所以说来总是人的心境作祟,而不是外在世界变化。
譬如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是地狱般恐怖危险,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是极乐般阳光灿烂。可是,我们时常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见地狱那一面,而忽视了它背面的阳光。
【一日一悟】
有痛苦与极乐,就有地狱与天堂。
清风是知音
佛曲本来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可是,乐天和尚却几乎达到了曲不离口的程度。无论在寺院里值更,还是到各地化缘,他总是哼哼唧唧地、乐陶陶地唱个不停。从曹植独创的《鱼山呗》到《弥勒佛曲》、《如来藏佛曲》、《释迦牟尼佛曲》、《观音佛曲》……他哼了一契又一契、唱了一曲又一曲。
有一天,一个跟随他化缘的小和尚,终于忍受不住心中的疑惑,就问乐天和尚:“师兄,你整天乐颠颠地唱个没完,究竟是唱给谁听呢?”
“当然是唱给佛陀、唱给菩萨听了。”乐天一边哼唱着一边说。
“在寺院里是唱给佛祖、菩萨听,来到乡间野外,也是唱给他们听吗?”小和尚笑嘻嘻地说,“你有时间唱,佛祖和菩萨还不一定有时间听呢。”
“那就唱给自己听。”乐天依然乐呵呵地说。
“拿佛曲唱给自己听,不是有失敬仰吗?”小和尚故意装着严肃的口气。
“那就唱给清风听,”乐天和尚笑得更舒畅了,手舞足蹈地说,”对了、对了,清风是佛曲的载体,清风是我的知音。”
小和尚就拿他再没办法,而且心服口服了。
由此故事我们不难得到两个道理:
第一,做事不仅仅是为了他人,也是为了自己。可以不为了达到某种其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做该事本身。只要自己喜欢,只要自己愿意,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仍然固我没什么不好。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第二,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爱岗、敬岗、乐岗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行当里找到乐趣,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积极能动性,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做好工作的前提就是热爱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只要对工作注入了满腔热情,我们就会在工作当中乐此不疲。如果做事时,能够集中心思、全身心地投入,那我们就会觉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更快速地走到成功的彼岸。
【一日一悟】
历尽磨难方可成就大事。
阳光抚慰的笑脸
一位叫乐天的老和尚,每天都乐呵呵的。有个小沙弥感到好奇和羡慕,就寻个机会问乐天和尚:“师父,我看你每天都乐呵呵的,太令人眼馋了,有什么诀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