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做人学曾国藩经商学胡雪岩 > 第十三章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之慧(第1页)

第十三章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之慧(第1页)

|韩非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只会用自己力量的人,是下等君王;能用别人力量的人,是普通君王;善于激发臣下智慧的人,才算得上高明的君王。韩非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能事必躬亲,而要善用他人。胡雪岩成为一个集钱庄、丝行、典当、军火、粮食、房地产生意于一体,经营范围涉及浙江、江苏、上海几乎半个中国,甚至还把手伸到外国人那里去的红顶商人秘诀,在于他因人致用,集中众人力量为己所用,从而创造出经营上的奇迹。

精心甄别考察人才

人才是事业的根本,经商更是如此。生意上的可造之才不是天赐,需要甄别与考察,更需要一双识才的慧眼。

胡雪岩在创业之初,就特别注意自己考查选用人才。而且,他对于人才的考查既细心周到,手法也很不俗。比如他聘用刘庆生做自己阜康钱庄的档手,就很用了一点心思。刘庆生在跟胡雪岩之前,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身份其实很低。胡雪岩本来就是杭州城里钱庄行当里的人,在聘用他之前,自然是认识他的。但只是从表面印象感觉他是一个可造之才,胡雪岩此时想要用他,自然要来一番考查。胡雪岩考查他的办法很别致,他知道刘庆生是余姚人,找来刘庆生之后,一开始只和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地大谈余姚风物,又从余姚扯到宁波,由宁波扯到绍兴,闲扯了个把钟头,也没有进入正题,把刘庆生弄得云山雾罩莫名其妙甚至有些懊恼。好在他本来就有极坚忍的性情,也能够耐心地听胡雪岩“瞎扯”。其实,胡雪岩也正是以此考查刘庆生的忍耐力;然后借闲谈问刘庆生钱庄方面的几个问题,以考查刘庆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本行本业的熟练程度;似乎在不经意中还问及杭州城里钱庄的牌号,借此了解刘庆生的记忆与观察能力。刘庆生对答如流,显示出不凡的本事。属于专业性的考察完了,接下来胡雪岩仔细询问家中情况,并送刘庆生二百两银子,年底更有分红。这不仅是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也是看他手脚是否放得开,手面是宽还是窄。因为刘庆生本来是个伙计,原先一个月不到二两银子的收入,现在一下子每月可有十几两银子的进项,很有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舍不得花。舍不得花就是手面不宽,有可能是个好活计,是本分儿的事都能干好,但却做不来大生意。

结果甚幸,刘庆生有二百两银子在手,先包了一座小院子,作为起坐联络的地方。胡雪岩知道他做事是放得开手的,最后一层顾虑便消失。

结果证明,对刘庆生的任用是成功的。他不负众望地经营好了阜康钱庄,实在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这也说明了胡雪岩的考察是成功的。

用人要凭自己的眼光去看,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这是胡雪岩在选用生意帮手时十分注意的一个原则。他对刘庆生的使用是如此,对老张夫妻的使用也是如此。他自己出钱请老张下船到湖州开丝行,本来也是有帮帮老张的意思。但他还是经过一番周密的考察才决定用他们,因为无论如何,湖州的丝行关系到他将要涉足的生丝生意的发展。胡雪岩通过问话,引老张之妻向他“侃”了一通养蚕、缫丝、茧丝买卖、蚕丝品种优劣等方面的情况,令他大开了眼界,也让他觉得老张之妻虽是常人之妻,却也有着不凡的见识。同时,胡雪岩不仅看出他们的能耐与眼光,也是看重他们老实本分这一点的。有眼光,有本事,但奸猾狡诈之徒,难以驾驭,易出问题。老实本分,才可靠,才能对自己竭尽全力。老实可靠,也是胡雪岩任用人才的一个前提。经过这一番考察之后,他这才最后决定自己出钱,聘老张当老板。

胡雪岩做生意,并不缺那种眼里只盯钱的专门人才,他缺的是具有各种“外场”能力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他对这类人才的考察也非同一般。

胡雪岩在苏州收了阿巧姐的弟弟福山跟着自己学做生意。福山已经在一个布店学徒三年,算盘拨拉是挺“溜”,人也机灵。但胡雪岩还要考考他。正好刘不才与裘丰言为运军火的事到了苏州,到一个当地有名的“堂子”里吃“花酒”去了。胡雪岩叫身无分文的福山去把他们找回来,以此来试试他的“外场”本事。

让一个小小年纪的后生到烟花柳巷里去找人,这种考察人的方法实在有些特别,随胡雪岩到苏州的周一鸣就觉得似乎有些不妥,以为虽是要考察他的“外场”本事,但让一个小后生到那种地方去总不大相宜。他怕福山小小年纪便落人那种“迷魂阵”。

胡雪岩对周一鸣的担心不以为然。他对周一鸣说:“不要紧的,我看他那个样子,早就在迷魂阵中闯过一阵子了。我倒不只是考他,就是要看他那路门径熟不熟,少年人花丛,总比临老人花丛好。我用人跟别人不同,别人要少年老成,我要年纪轻,有才干、有经验。什么事都看过经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着迷上当。”

胡雪岩考察人的方法特别,是源于他看人的角度特别。就一般人看来,年轻后生“闯”烟花柳巷一定不学好,这样的人即使有才,大约也是不会被看重的。而胡雪岩倒是通达得很,年纪轻轻“闯”过那种地方反而是一个长处。其实,如果不是就事论事,胡雪岩的看人角度实际上是一个很必要的角度。认为年纪轻轻到过那种地方不好,自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那只是一个方面,而对于那时的人来说,稍稍有些身份,有一点积蓄的人又有几个从来没有到过那种地方?何况像福山这样一个年轻机灵又是单身的后生。而且,“食色,性也”,那种地方对于像福山那样的后生,诱惑力总是存在的。“闯”过,经见过,也就有了经验,也就不足为奇,“到了紧要关头,才不会着迷上当”,这当然比完全没有经验而在紧要关头着迷上当好得多。

胡雪岩对人才考察的特殊性源于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拥有具备特殊能力与素质的人就显得更为重要。要择选出具备奇才的人,就要勇于革新选才的方式,不拘一格选人才。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

人各有所长,作为一个老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员工的所长,使天资、秉性、特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各尽其才。这就要求老板要有知人的本领。

胡雪岩就是一个有这种本领的老板,对于这方面,他还颇为自得地说:“我的计划很多,大小由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只看对方自己怎么样。”说穿了,就是量才使用,知人善任。

胡雪岩在用人上,也确实有量体裁衣的细心。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所用号友皆少年明干,精于会计者”;办胡庆余堂药号,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经理。聘任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质量真伪优劣的人当协理,作为经理的副手,负责进货业务。还选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以上三种人被列为头档雇员,称“先生”,他们能写会算,懂业务、善经营,属于穿长衫的“脑力劳动者”,因而一切待遇从优;先生以下,是二档雇员“师傅”,他们略懂药物知识,会切药、熬药、制药,实践经验丰富,是穿短衣、在工场劳动的“熟练工人”,工资待遇低于先生;师傅以下是末档帮工,他们是临时雇来的,主要从事搓丸药等简单劳动,计件付酬。由于分工明确、能位相称、酬劳合理,胡雪岩的钱庄、药号运转灵活,相互协调。

事实上,胡雪岩的得意之作却并不是用“大才”之人,而是用“小才”之人。他深深懂得,人无完人,只看怎么利用。

刘不才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赌棍,不务正业,父母遗留给他的殷实家产,也被他的骰子挥霍没了。胡雪岩对他并不是深恶痛绝,在收服他时,已经打算让他充当一名特殊的“清客”角色,专门培养他和达官阔少们打交道。在胡雪岩的督促下,刘不才不仅改掉了许多恶习,而且不负所望,运用自己的应酬技巧,为胡雪岩赢得了很多朋友,为胡雪岩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收服了丝商巨头庞二。

为了谋求在丝业方面的发展,胡雪岩有意与丝业中的一大巨头庞二联手,以形成垄断的局势,操纵整个上海的丝业行情。然而庞二财多气傲,一般人很难接近,更难于合作。胡雪岩了解到这一点后,不敢贸然前去和他亲自面商,怕事情没有谈妥,却将自己陷于十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这时他想到了刘不才,因为刘不才在社会上交际应酬很有一套,通过他来拉拢庞二,或许是一个好的途径。主意拿定,胡雪岩对刘不才委以重任。

于是,胡雪岩特地安排了一次牌局,邀约了庞二和另外两位商界朋友,另请刘不才与其一起打牌。刘不才怀里揣着胡雪岩给的四万两银票,心里颇为踏实。他开始并不急于和牌,而是细观每位牌友的打法和牌路。他发觉庞二的牌打得很老练,但过于谨慎,往往一副好牌都被他在手里捏死了。而另外两位是见牌就和,有时做起大牌来,又打得很草率,总之显得经验不足。

熟悉了各家的打法后,刘不才尽量压住另外两位,并极力帮助庞二和牌,争取挽回败局,并有所赢余,这也是胡雪岩给他安排的任务。他扣住另外两位牌路,而极力给庞二限张。庞二的牌风顿时顺了起来,乱吃乱碰都有理,他开始和牌了,并接连和了几次大牌,打得另外两位额头直冒汗。结果,庞二是大获全胜,赢了三万多两银票,刘不才也赢余了一万多两。

对于刘不才在牌桌上的暗中相助,庞二是早已心领神会。牌局散后,庞二拉了一把刘不才的手,说:“刘兄牌运不错!”

离开之前,庞二说他后天请客吃饭,再找几位朋友来好好玩一场。于是即席约定,这次的牌友后天都赴庞二的约。告辞时,庞二一再关照刘不才,后天务必光临,刘不才当然慷慨答应。

在两日后的牌局上,刘不才再次暗中协助庞二,使他再度大获全胜。趁庞二得意之时,刘不才乘机把胡雪岩准备与他在丝业上联合的意思向他转告,庞二慨然应允。

于是江南一带的丝业形成了垄断之势,而庞二是阔少作风,遇事需要,拿出果断意见时,则全权委托胡雪岩办理,所以江南一带的丝业实际上操纵在胡雪岩一人手中。

没有刘不才在牌桌上的努力,庞二不一定会答应在丝业上与胡雪岩联手,他这种纨绔子弟仅靠说理,即使知道,明白这种道理,也未必愿意这么做,关键还在于取其欢心,只要是能投其欢心,他就什么事情都愿意做。而刘不才在牌局中的暗中协助,恰到好处地达到了这种效果。这说来说去,还是在于胡雪岩善于用人。在别人的眼里,刘不才是个令人鄙夷不屑的赌棍,但被胡雪岩收用以后,刘不才却成了一个颇有作用的人才,为胡雪岩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事。

就连刘不才这样的“本事”,胡雪岩都将它用在了自己的生意上,也难怪他是那样自负自己用人水平之高了。

其实,像刘不才这样的人,旧时也有个说法,称为“篾片”。这是一个带有蔑视意味的称谓,是说这样的人软条无骨,立不起来,因而也当不得大用。但胡雪岩却有自己的说法,他说:“篾片有篾片的用途。……好似竹篓子一样,没有竹篾片,就拧不起空架子。自己也要几个篾片,帮着交际应酬。”这正显示出胡雪岩在用人上的眼光。在胡雪岩看来,这些篾片,实际上也就等于那些富人们豢养的“帮闲”。这样的人平日里自然做不了什么正经事,不过也就是陪着那些主子吃喝玩乐,捧着主子开心。但这样的人却正是在这种陪侍应酬中练就了一套察言观色、巧言承欢的本领,场面上缺少了他们,那些爱玩会玩的人就玩不出味道,也玩不起劲来,这样的人关键时刻也能派上大用场,重要的是,胡雪岩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篾片的用途”。胡雪岩使用陈世龙和刘不才,是两个绝佳的例子。若以社会一般标准,这二人都嗜赌,有些痴,同有赌瘾,搞得家业不继,家境困顿,家庭黯淡,在人们眼中,二者是“败家子”,人人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然而胡雪岩却没有因此而对其不屑一顾,他充分地了解到了他们的长处。陈世龙年轻、有耐性,不妨做自己的丝生意方面的帮手,将来还可让他学外语,直接和洋人打交道。刘不才堪称“赌圣”,投其所好,让他接待阔少、达官和江湖朋友,只要是赌,刘不才可以自如地控制场面。在胡雪岩来说,只要你能自如地控制场面,我就可以拿钱供你赌。不过需要你输的时候一定不要心疼。该输的时候,要大把大把地往外送钱。而且要做得自然,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不露破绽。

杭州光复后,胡雪岩寒夜拥衾,听着那自远而近“笃、笃、当,笃、笃、当”的梆锣之声,有着空谷足音般的愉悦和感激。杭州城什么都变过了,只有这个更夫没有变,每夜打更,从没间断过一次。顺着这番感慨往下想,胡雪岩就发现了打更人的可用之处:他尽忠职守。就连杭州城这么大的灾难和饥馑也都捱过来而没失职。虽然只是打更,不过想来,世界上有许多差使,只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经去做。肯做并一本正经坚持下去的,就是个了不起的人。像这位更夫,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典型,胡雪岩发现了这一点,就雇佣他去巡守仓库,果然让人放心得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