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攻心之人的轻松愚笨不再追问 > 第三章 以利诱人 攻获人心的不二法门(第1页)

第三章 以利诱人 攻获人心的不二法门(第1页)

利益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利益是最能攻获他人人心的利器。从他人的需要着手,时刻想到别人的利益,在实际行动中充分照顾别人的利益,别人肯定会充分认同和信任你。相关,如果在工作和生活中你不能满足别人的基本利益,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互惠互利,你肯定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认同,也就会失去了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充分顾及对方的利益

在李嘉诚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利益共沾”原则,这使得他总能获取人心,赢得众人的支持,给自己事业的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过三次私有化。具体说来就是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私有公司。

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较市价高出一成,小股东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

李嘉诚放弃了在股市熊市时低价收购以求对小股东公平。对此,李嘉诚解释说:“我们不是没想过,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抵数’。”

李嘉诚在股市中的形象一向极佳,原因是他时刻不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由于得到股东拥戴,李嘉诚在股市中时常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纵横股海,如鱼得水。

李嘉诚第二次私有化,是收购青洲水泥。同收购国际城市一样,这次的收购非常顺利。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水泥私有化。长江控有其间44.6%股权,以29港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高出13%,涉及金额11.23亿港元。到12月30日收购截止期,长实已购得九成股权,可以完成强行收购,完成私有化。全资控有后的青洲水泥成为该系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申请摘牌后就变成了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

李嘉诚对旗下公司私有化后,避免了业务重叠(如嘉宏与长实、和黄就存在这个问题),使机构更为精简。私有化之后,李嘉诚不必再使长实系所有公司的经营和实绩都暴露在公众面前。这样可以使他在许多商业活动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李嘉诚的第三次私有化,可谓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水泥那么风顺。

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于1987年将港灯集团非电力业务分拆另组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嘉宏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元。和黄控有宏嘉约54%的股权,宏嘉则控有港灯23%的股权。到1992年6月底全面完成收购时,市值达到155.09亿元。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黄宣布将嘉宏私有化建议,以每股4.1港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涉及资金118亿港元,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计划。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和黄当时拥有嘉宏65.28%的股权,实际动用资金41亿便可完成收购。

李嘉诚解释,这次收购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并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价格收购,他会考虑出售。

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至6港元的水平,和黄开价4.1港元,这种做法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害了小股东。

李嘉诚解释嘉宏盈利前景有限,应该是事实。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股东质询:嘉宏1990年财政年度业绩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时,盈利状况甚佳,13。16亿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达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造成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有益于嘉宏的发展。

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最终以不足1/4的支持宣布流产。

当时证券界普遍认为,流产的原因是收购价偏低,收购方对嘉宏的评估与实际业绩的差异。和黄出价太低,远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价4.63元的水平。李嘉诚素来关注小股东的利益,而和黄的收购建议对小股东照顾不够,有失长实系的一贯作风,从而失去了小股东的支持,导致功亏一篑。

另外,小股东反对私有化,除认为和黄条件“苛刻”外,看好嘉宏的前景,舍不得“忍痛割爱”,则是私有化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按规定,私有化失败,一年之内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议,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嘉宏未来的走向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每股5.5港元,较停啤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金额58.38亿元。

李嘉诚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简化机构。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资金,李嘉诚不做表态。

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大会上,私有化建议以96.7%的赞成票权通过。

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的出价4.1港元提高了36.62%.侣比咨卢净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让。

这次收购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大股东在保全自身利益的同时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在利己的同时兼顾利人,利益均沾,大家受益。

有成功学中,有一条“互利法则”,即你给人一份利,别人就会给你一份利。“利益共沾”,是聪明商人遵循的法则。李嘉诚深知“利益共沾”的法则,他始终坚持:不独利己,更要利人,不能总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的之上,而是要学会利人法则。生活中也是如此。顾及对方的利益非常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利上。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有付出才有收获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有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果然,齐国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所得。田成子收进的民心,终于为自己做成了一件大事。

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正是一语道破了这种得失观。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其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他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他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愤愤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

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以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这也是获取人心委婉办事的有效途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