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千一百余人是老弱妇孺。
他们这支人马,是从济南府一路败退下来的。
原本有八千人,但一路溃逃下来。
如今已经折损过半。
杨衍原本是准备率军,前往兖州府投奔鲁王的。
但在曲阜的时候,得知兖州府被围,只得退往邹县。
下一步杨衍的打算是返回沂州老家,召集家小子弟,守卫沂州。
此刻听到城外有明军抵达,杨衍一时也有些惊讶。
身为山东都司府的参将,他可是十分清楚,山东南部并没有成建制的明军兵马。
“走,随我上城头看看去。”
杨衍三十岁不到,十八岁就跟随叔父杨御藩,从军出征。
其祖父杨肇基官至左都督,领总兵衔,乃是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名将。
杨家累世为将,对大明忠心耿耿,到明末尽数为国捐躯,无愧为将门世家称号。
去年杨衍便升任参将,领副将衔,位列正三品武将高位。
当他带着手下一众将领,来到城头之时,韩烈率领的人马,也已经在城下摆开了阵势。
“立即喊话,询问他们是哪里的人马?”
看到眼前队列整齐的队伍,杨衍惊讶的连忙喊道。
这会韩烈帐下陈长林,也驱马而出。
“我等是济宁州千户所义勇军,奉命前往兖州支援,请问城头是那支人马?”
听到陈长林的喊话,城头上的杨衍,不由呀然道。
“济宁州千户所,竟有如此雄壮兵马?”
但也由不得他不相信,明军的旗号和衣甲,还有一张张面孔,是骗不了人的。
“本将山东都司府参将杨衍,请你们上官回话。”
杨衍探出身体,扬声回了句。
韩烈听到回话,喝住兵马,在郭虎的陪同下,驱马来到城门下。
“下官济宁千户所百户韩烈,奉知州朱光,千户严忠之命,前往救援被围的兖州。”
“杨参将在此,莫非也是前往救援兖州?”
城头之上的杨衍,看到一身银盔银甲,肩披白袍,胯下骑着白马,手持虎头湛金枪的韩烈。
一时还以为自已眼花了。
“这是常山赵子龙?还是那白袍陈庆之?亦或者薛仁贵?”
从小熟读兵书的杨衍,印象之中,历史上这三位名将,都是银甲白袍的形象。
眼前的韩烈,小小一个百户,这一身装扮,横枪立马立于城下,竟然给他一种千军万马不可敌的气势。
“这人要么就是个绣花枕头,要么还真是赵子龙一般的英雄人物。”
杨彩在旁说出了自已的看法。
“我看这人气势不凡,身后兵马,衣甲鲜明,队列整齐,应该是个人物。”
游击将军杨威,凝视着韩烈说道。
虽然他也姓杨,但他杨衍,杨彩,杨珍兄弟,倒没有血缘关系。
“杨参将,既然是自已人,先请入城,试探一下便是。”
“若是此人是个草包,那就把他手下的兵马收编了,正好咱们缺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