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一名侍从匆匆赶来,恭敬地禀报:“王子,公主,三少爷,太后有请。”
听到这个消息,萧战点头应道:“好的,我们走吧。”随后转头对夏三少说:“三少爷,我们一起上朝去吧。”说完,三人一同朝着大殿走去。
当他们走进朝堂时,众人纷纷议论起来:“夏三少来了,哎呦,夏三少来了。”
在大辽国庄严宏伟的朝堂之上,群臣肃立,气氛凝重而庄严。
夏三少,作为远道而来的贵客,被邀请至朝堂中央。
他身姿挺拔,气质高雅,引得众人瞩目。
大辽文臣:“听闻大宋夏三少,文武双全,武功高强,我们这边已经领教过了,不知道才华如何?是否如传闻中那般出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夏三少微微一笑,谦逊地说:“传闻嘛,未必可信,夏某自认为文采一般。”
大辽文臣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继续说道:“不知夏公子可愿意与老夫斗一斗诗?”
此言一出,朝堂内顿时响起一阵议论声。
夏三少嘴角微扬,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既然大人有此雅兴,夏某自然乐意奉陪。”
一场精彩的诗斗即将展开……
朝堂的两侧,文臣们或站或坐,目光齐聚于夏三少身上,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挑战。
大辽国以文治武功着称,文臣们自然不甘示弱,都想要在这场比试中一展才华,为国争光。
夏三少面带微笑,从容不迫。他深知这场比试的意义,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更关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
因此,他决心全力以赴,展现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比试开始,大辽国的一位文臣首先出题:“请以‘辽河风光’为题,作诗一首。”他的声音在朝堂内回荡,带着一丝挑衅和自信。众人皆沉默不语,气氛紧张而凝重。
只见那文臣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对自己的题目充满了信心。而坐在一旁的夏三少则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沉稳。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朝堂内渐渐陷入了一片沉寂。众人都凝神思考,眉头紧皱,试图在脑海中构思出一首完美的诗篇来应对这场挑战。
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抬头凝视天花板,有的甚至闭上了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就在这时,夏三少突然睁开了双眼,眼中闪烁着光芒。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开口道:“辽河浩荡水天宽,两岸风光入眼帘。绿树成荫遮炎日,红花满地映晴川。”
他的声音清澈而悠扬,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朝堂之上。每一个字都仿佛带有魔力一般,将人们带入了辽河的壮丽景色之中。在场的众人不禁为之倾倒,纷纷点头称赞。
接着,夏三少继续念道:“渔舟唱晚归帆影,雁阵惊寒过暮烟。此景此情何处有,只在大辽好山川。”最后一句落下,整个朝堂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辽河的美景,更表达了对大辽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夏三少微笑着向众人鞠躬致谢,他的才华和智慧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这次比试让他再次展现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为大宋国赢得了荣耀。
他的诗句犹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又似那飘逸的云朵,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诗句所营造出的意境深远而宁静,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
每一句诗都是那么的生动形象,将辽河的壮丽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心驰神往。
朝堂内的文臣们听后,纷纷点头称赞,对夏三少的才华表示钦佩。他们相互之间低声议论着,对这位年轻才俊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的人甚至忍不住发出赞叹之声,表示对这首诗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轮到大辽国的文臣作诗。他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其中一位以"大辽盛世"为题,用豪迈激昂的笔触歌颂国家的繁荣昌盛;另一位则以"边疆风光"为题,用细腻生动的描写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
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对大辽国的热爱与赞美,让人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强大和自信。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文臣们的才华,更体现了大辽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夏三少仔细地倾听着每一位文臣所朗诵的诗作,将其中的精华之处铭记于心,并从这些诗作中汲取到了丰富的灵感和营养。他深知,自己身为一个外来之人,能够在这场激烈的比试中与大辽国的文臣们不分伯仲、旗鼓相当,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