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义沉默了。
难道有权力的人,想问个常识性的知识都这么难吗?
“堂下何人?”
“堂下为军中各头目。”
“为何大醉至此?”
“为庆祝此番刼夺财物。”
“什么财物?”
“西洋各国向永乐皇帝进贡的珍宝。”
“永乐皇帝?”
“是,听说船队总兵叫郑什么……郑……对了,郑和!”
郑和?!
陈祖义的脑子轰得一下,只感到头皮阵阵发麻。
我一个地理老师,不应该穿越到徐霞客、马可波罗的身上吗?魏源也行呀!
穿越到一个海盗头子身上,这算怎么回事?
海盗也就罢了,抢谁不好,偏偏抢了郑和。
看看眼前这些头目,哪有军人的样子,活脱脱一群地痞流氓。
跟郑和作对?还是趁早洗洗睡吧。
看着将军没有言语,仆人以为让他继续说下去,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史书记载,郑和七下西洋。
此时,是第一次。
于永乐三年六月出发,同行将士共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规模之浩大,令世人震惊。
但事实果真如此?
首先,航行过程中,为提高访问效率,船队常常化整为零。
正使郑和、王景弘各带一支船队,分别访问不同国家,有时也会派出小规模船队出使个别小国。
其次,郑和第一下西洋的行程接近尾声,人员损失惨重。
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风暴、瘟疫、外部纠纷等多种问题,致使船队减员严重。
动手之前,陈祖义已经充分掌握了这些情况。
再对比自己的情况。
他旗下海船虽然只有五十余艘,但人数上万,其中不少是横行海上多年的老海盗,实力上并不处于劣势。
西洋一带,气候湿热,明兵不耐暑热,战斗力自然有所下降。
这是天时。
盘踞旧港多年,对于明石暗礁、洋流风向,他自然是聊熟于心。
这是地利。
远航一年,郑和士气低下,而旧港这边,对宝船上的奇珍异宝垂涎三尺,全体上下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