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你,六点下班就好了。”
“七点行么?吃个饭再走。”
“不行。”
“你为什么这么严格?”
“就是这么严格。”
“不就加个班么……”
李峥悻悻回到了工位。
迎接他的,是林逾静满脸的舒适。
她脸上好像写着——终于有人能治你了!
……
与杜松涛共事以来,工作节奏明显变飘了。
没有压力,没有期限,偶尔谁有灵感就一起聊聊,不然就是各搞各的。
这样混了两周后……
果然没有任何进展!
这中间李峥还请了三天假,去衡水拿了块生物金牌回来,全国第七的成绩,也创造了他参赛以来的最差战绩,连逼呼关于他的问题下面也充满了遗憾之情。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李峥的决心却并没有被杜松涛的工作风格消解,他依然坚持发挥自己的有限特长,希望用数学的方式,在试车数据中找到什么。
如果不是出于机密要求,他早就会拿着数学模型去找解其纷之类的人讨教了。
这个过程中他也试过与十一所的人再次合作,但对方的工作重心早已转移,手头的事情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不太可能再为李峥的课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与“空降师”的不温不火不同,yf-87团队的意见已经分成了激烈的两派。
其一,更换材料,加强整个轴系。
虽然无法确切地诊断病因,但既然故障现象是轴系断裂,那么加强这个薄弱环节自然是一条可行之路。
这样的代价是发动机重量大幅增加,火箭有效载荷减少5%到15%,虽然不敢肯定100%解决问题,但这个方案胜在直观快捷,可以抢在927动工之前利用工厂的产能,年底前完成试车。
其二,重新设计整套发动机。
正如杜松涛所说,运载火箭是一套复杂而又精密的工程。
很多时候,找到故障,纠正故障,远比另起炉灶重新设计的成本还要高。
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进,那就推到重来。
这种莫名其妙的低概率故障,不可能连续发生两次。
就好比在1—100中随机掷出一个数字,1—98都代表成功发射,99和100代表出现故障。
第一次,很倒霉,抽中了99。
那就再来一次,总不可能连续倒霉。
这个方案的优势在于根除病症的可能性更大,且为黄二开辟了更长远发展的空间。
劣势也很明显,重新设计发动机将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采取这个方案,等同于公开宣示黄二向927让位。
中华大型氢氧发动机这件事,真的就从长计议了。
这两套方案,也自然而然地提到了赵振华的办公桌上。
此时的赵振华已经新染了头发,白发统统不见。
但在这一头乌发的对比之下,他的面容却更显苍老。
“明跃啊……十七所什么没经历过……这个坎儿就趟不过去了么?”赵振华死抓着报告,目光有些失神,“减少这么大有效运载负荷,那黄二的意义还存在么?上氢氧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追求更极限的负载么?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为了跑得更快,主动降低了自己的体重,但你们发现他骨头也变脆了,于是往他腿上打了两层钢板,意义何在?”
“证明他还能跑。”朱明跃沉沉点头,“先跑起来,不要倒下,然后再抓紧时间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