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也是球迷,跟我聊了聊球。他对我2000年夏天欧洲杯意大利对法国队那场决赛的转播印象特别深,也有点意见。他特别喜欢意大利队,认为我在解说当中倾向于法国队,说:“健翔,你太爱意大队了,把他夸得跟花似的,最后终于死掉了。”看比赛的时候,人难免有主观情绪在里面,冯小刚这样的人看比赛时都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可以想象干我们解说这行的,是多么的不容易。看完比赛想骂人的时候,需要感情宣泄,谁也不会想,自己要骂的人是不是真的像你想的那样,不公正不中立了?还是你自己这杆秤没调准,把别人称歪了?做人要厚道啊。
2001年底,国内赛场假球黑哨现象比较严重的时候,电影导演滕文骥想拍一部反映这类社会问题的电影,定名为《黑哨》,拟定由葛优主演。在前期策划的时候,通过我联系了一些资深的足球记者,聚在一起聊天,给剧本的写作提供一些生活素材。在北影厂开会的那天,腾导把冯小刚、何平等几位大导演都给请来了。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个下午,冯小刚听着记者们说的一些故事,一脸的惊愕,反复地问我:健翔,这样的情况,你干这行还有意思么?
网络情缘
在电视台里,我是比较早接触网络且与网络结缘的人之一。1996年,当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渐渐小有名气的时候,我就与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合作了。当时他们的核心成员汪延、陈彤与我渐渐相识。他们帮我安装了电脑,告诉我如何使用网络,并且邀请我开设体育评论专栏。我随即同意了。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新浪网的法兰西风暴世界杯专栏,造就了全球中文网站第一个日点击百万的纪录。网友对我的评论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肯定。
如今新浪的CEO汪延曾经有一句名言,“体育是新浪的血脉”,而足球就是血液中的红细胞。从那时起,我一直都把评论专栏放在新浪网上,与其历任体育主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巧合的是,历任体育主管后来都升级为新浪高层。由此可见体育的魅力。
1995~1998年间,我有一位同事叫敖铭,他辅助我做国际足球的编辑与翻译,同时我也带他开始做配音解说。工作期间,他练就了比较扎实的体育新闻处理能力以及体育专业翻译能力。1999年,他转投新浪,并很快升职为体育频道主编。他曾开玩笑说,他就是新浪网的马国力。如今,他又回到了央视体育中心,圆他的体育解说梦。
过去几届世界杯、欧洲杯及奥运会,我都在新浪开专栏写评论。那里成为全球华人了解我的一个窗口。以至于我在悉尼转播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位小学的同班同学,因为在新浪网上看到我,知道我的所在,打电话到奥运会的国际广播中心,经CCTV找到我,于是我们在悉尼偶遇。这也是网络的一种力量。
到了2004年底,我决定终止与新浪网的合作,而选择TOM作为我的个人官方网络发布平台。TOM网在体育频道为我量身定制了一个属于我个人的主页和论坛,而非专栏。其次,TOM网对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比其他网站来得有力。多年来,因为我一直与新浪保持合作,所以有人觉得新浪是我的宣传机器,为我所用,为我“歌功颂德”。其实,我的专栏文章后面跟帖乱骂的人也不少,2001年9月的风波中,新浪也与其他网站一样,开设了围绕我展开论战的专区。就在我拒绝与新浪继续合作之后的一两天,消息还没透露出去的时候,居然还有人在网络上发表文章——“新浪,你凭什么涂抹黄健翔?”两天以后,我离开新浪,转与TOM合作了。
我与TOM合作之后,也不再给其他的平面媒体写评论。因为过去平面媒体同样存在不为我维护知识产权的现象。说好听的这是媒体间资源互换,其实是不顾著作权人的权益。TOM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注意到2005年我在TOM发的评论,别的地方很少能看到。在一个文明发达,一个法制化、契约化的社会,维权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一些读者,比如原来新浪网和《体坛周报》的读者,但是他们终究还是会发现我的评论的存在。
另外,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感受到我们国家体育文化的积累薄弱,很少有人全面理解体育或足球的真谛,了解中国足球的现实。因此,我一直希望有一个机构能支持我,在业余时间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为中国的体育文化和足球文化传播尽点义务。
TOM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出钱、出人、出力帮我组织体育文化走进校园义务巡讲。事实证明这项工作非常受欢迎,也让我感到由衷的满足。每次面对上千名学生的时候我都非常兴奋,终于可以把我在体育方面的、工作当中的经历和所知与他们分享。不过,在与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交流过程中,我也体会到社会对体育和足球的理解是多么片面浅薄。由此可知,我们的媒体做积极有益的舆论宣传还远远不够。
2005年,与TOM合作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去新疆一个SOS儿童村。那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全是孤儿,我们捐赠了一批体育用品。其实我们付出的只是几千元的体育器材,而他们给了我们最真心的感激作为回报。在新疆大学演讲的时候,20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我们做了许多交流。每次这样的交流都让我既欣慰又悲哀。欣慰的是学生们渴望听到这样真实的声音,悲哀的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实在有限,因此对体育的理解都很成问题。我们的媒体长期以来的宣传是:体育比赛必须胜利,体育唯一的任务是为国争光。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这样,体育更多的意义还在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
当然,这也和我们的教育问题有关;不少中小学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不能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全的。音乐、美术、体育不仅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需,而不像有些人理解的,只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和谋生手段。音乐、体育和美术,会让人格健全,也会让一个人活得更有力量。
我与TOM的合作还会延续。我想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给更多人听,并与他们一起分享。中国足球和中国体育只有在文化层面上深入地思考,才能健康发展,也才更有力量。
体育之于生命,不是胜负,不是看客似的冷眼旁观。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评委难当(1)
2005年,体育中心举办《谁来解说2008》体育解说大赛,我们被轮流请去当评委。这段经历也让我看到了生活当中的另外一面,手握大权左右别人命运的时候,你的良心、你的评判标准、你的眼光和专业水准,是多么的重要。
虽说已经不是头一次当评委了,可能还太较真吧,评选时非常地谨慎小心,觉得责任重大,生怕自己的失误耽误、影响别人的前途。往往因为太认真、总想坚持自己的看法却不能如愿,内心也很痛苦。慢慢地把问题看得辩证一些,放轻松一些,心情也好过得多了。
这个经历让我学会了两个字:妥协。
比如说,在前72名进36名的半决赛的时候,11个评委集体面试所有选手。我挺看重的3个选手,一女二男,女的是北大新闻学院一个女生,长得黑黑瘦瘦的,非常纯朴,典型学生妹,轮廓像莫文蔚,比莫还要好一些,就是皮肤有点黑。但是我觉得她形象、素质、反应能力都挺好,以她北大学生的素质,以后的上升空间是很大的。
她与我无亲无故,没说过话,早已记不得她的名字,但是,我个人的声音很小,评委是无记名投票,过半数的才进下一轮,每个考生走出考场后评委们都会议论一下,这个议论的环节,使得所谓的无记名投票往往变成集中过后的意见执行。
在这个女孩子出去以后的讨论中,我是少数派。虽然也有和我的看法相同的,比如篮球解说顾问徐济成,以及英语频道的主持人。但是,在这样一种没有明确的、量化的评定标准的比赛方式中,衡量尺度是模糊的。最终,这个女孩子未能进入下一轮。
我相信她那个时候的表现,确实不如艺术类院校和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水平高,但如果以这样的考试方式选拔的话,我、白岩松、崔永元、张斌和刘建宏等人,别说在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