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公案是审判的意思。古代的中国,描写名判官的故事,都冠上那位判官的名字,例如《包公案》、《狄公案》等。
回到房间,他闲闲地翻着《张公案》看,张这个人指的是梁武帝的名臣张献平。
再翻几页,也写了杀包选的事。
《玉岭故事杂考》的故事重点是朱少凤选婿,对杀人事件的始末仅简单记载:
刺史张公,立举证……
但是,《张公案》却将重点放在事件解决的经纬上:
……石能之镌有细疵。张公执其一雕庭树,木质立现疵痕,以校,梯脚历历留条痕正符合也。
石能在雕刻佛像时,错把凿子扎进岩石坚硬的部分,使刀刃受损这件事,《玉岭故事杂考》也记载了。
用刀刃受损的凿子雕刻,虽只有些微痕迹,但会留在木材或木屑中。据此,就可以察知削木架脚的凿子,进而找出拥有凿子的人即是凶手。
原来如此……
入江心想,下一个瞬间,突然叫了起来:
“啊!”
为了杀人,把木架的脚削掉,不仅一千四百年前的石能这么做,二十五年前的入江也做了同样的事。而且,当时使用的海军刀同样在第三峰调查岩石的硬度时,刀刃也有些许损坏。那时,一旁的映翔看在眼里。入江想起这一幕。
映翔把那把刀子带走了。
在这个地方长大的映翔当然知道张献平的故事。所以,她才从入江处把刀子拿走的吧。
实际上,三宅少尉不知道第三峰的故事,并未调查柱子刮削后的痕迹。
反倒在谢世育的后脑找到一枚子弹。
从后面被射杀的。他可能因敌人侵入,在惊慌之下想从悬楼逃跑,或许脚下被绊住的关系吧。被击中的同时,他滚到悬楼,身体的重量压断了柱子后摔下去。
由于柱子很快地折断,有可能被动了手脚,这曾被当做疑点。
但是,三宅少尉用自己的推测了结了事件。
游击队一伙知道谢世育是日本军的密探,为惩治他,先包围宅邸。但是,他可能企图沿着悬楼的柱子滑下逃走。游击队先将柱子削细,断了他的退路。
“尽管是我们的敌人,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战方法实在高。这么做的话,包围的人数也不需要太多。”
三宅少尉佩服地说道。
事前并不知道三宅少尉会如此解释。映翔一定是预先防备,不让危险的证据留在入江手边,所以将刀子销毁了。
这么想,入江感到些许的欣慰。
谢世育死后的第二天,映翔突然失踪了。竟违背了和他之间的重大约定。
“回到南京的学校去了,那孩子得用功念书呢。”
李东功说道。
当时的入江已预感她再也不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了。
入江结束不到一个月的停留,必须回北京的当天,李东功说道:
“哦,这是映翔要我转交给你的,我都忘了。”
说完,递给入江一张纸。
对女性而言,算是很刚劲有力的字迹,上面写了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