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西北王王彬 > 第18部分(第2页)

第18部分(第2页)

“咋能不相信,不信你我信谁,你读书多,王先生也是留洋的,张掌柜更不用说了,就连于老先生,当年也救治过笠僧兄(胡井翼),一帮好人我要是不信,我不就成了浑人了吗?”

听到了杨虎成肯定的答复,司南开始给杨虎成一条一条的说,直到两人形成了一致的想法。

第一:暂时与陈树藩和解,他效忠谁暂时先不追究,但不能在强制百姓种鸦片,商户百姓按规矩缴税,陈树藩取消额外加征的苛捐杂税,如果陈树藩不同意,就打到他只剩一人一马。和解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北洋派来一个更坏的,手里人枪更多的畜生。

第二:集中全部人马集中攻打刘镇华,他是陕西不共戴天的仇人,不灭了他,靖**就称不上靖**。集中一路打的好处是北洋内部也不团结,打这一路,另外一路很可能看热闹。

第三:精简靖**,别人的队伍杨虎成不管,爱干不干,他必须要做了,靖**军资拮据,饭都吃不饱,平均两到三个人才一杆枪,一杆枪合不到5子弹,打完刘镇华就精简,然后让士兵读书明白道理,实际上杨虎成现在一共也只有不到4oo人马。

第四:司南给杨虎成提供一部分粮食和军饷,刚才给了杨虎成2万大洋的票子,让他打完仗后好好抚恤清退和受伤、阵亡士兵的家人,然后用剩下的钱让士兵吃好、读书识字。

第五:给他提供一部分枪械,让杨虎成他们先把刘镇华给想法子收拾了,提供的枪械是王文和从礼和洋行买来的5o箱驳壳枪中的一部分,这些枪总共25o支,每支有子弹1oo,司南送了15o支和一半子弹给杨虎成,并仔细给他说了这枪怎么使唤才好用。

这些事情商量完,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初夏里有些炎热的西安城此时已经凉爽了下来,司南问他有没有办法把枪弄出城去,杨虎成说有办法,他曾经救过的一个兄弟就是东门的守卫连连长,司南一听就问他是不是姓王,杨虎成说就是他。

于是他就问司南怎么知道的,司南告诉了他回富平给父母烧香整修陵墓时出城的事情。

又问他怎么运出城去,杨虎成说他这个兄弟在城东墙根底下有一处祖屋,离城墙不到3米,到时他和王连长约好,让王连长在城墙上安排几个可靠的人,用绳子把箱子吊到城墙上,然后在吊到城外,他一会先用电报通知城外的兄弟晚上到时在城墙外面候着。

司南一听他有电报机,高兴坏了,就说想用他的机器给天津个电报,杨虎成说没问题,要来了司南的电文,两人约好天黑之后就先把武器运到王连长家,晚上4点开始往城外吊,杨虎成拿着报文就离开了这户人家。

司南则慢条斯理的往家里走去,今天几乎耽误了孩子们一天的功课,司南觉的自己越来越不称职了,之前出去将近一个多月,回来了又耽误了一天。

看来自己需要找几个专业的老师了,司南心想。

孩子们已经下课了,司南先给爷爷说了声,然后就去了张炳玉家,和他在书房里把事情说完,张炳玉一拍大腿:“妈的,他不让咱好过,咱也不让他好过,不过司南,你找的这个人能不能靠的住?”

“没问题,这个人咱们救过,即便是骗了咱们的枪和钱,也不过是小财,在说您觉的这个人会是靠不住的人么?张叔。”嘴里这么说,可心里却在嘀咕,你要是知道他后来做的事情,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两人来到新盖的铅笔厂子,司南心里有事,也没仔细看,来到了油漆车间,油漆车间很小,但密封很好,在这种干净、密封的车间里油漆过的铅笔,将经过烘干炉短暂的烘干直接装箱。

密封车间里油漆味很重,一般人进来都不大能受的了,这是这几天利用有限的材料试制遗留的味道,听张炳玉说,造出来的铅笔很好,就连几个洋伙计都赞口不绝。

在油漆机底下,有一个不小的空档,张炳玉弯下腰钻进去,用手一扣,一块非常厚木板就被提了起来,司南仔细观察这块木板,现被漆成了土灰色,和地面完全一样,木板下有一个洞口,张炳玉钻进洞里,过了十来秒钟就搬上来一个箱子,不一会功夫15o支驳壳枪和一半子弹就取出来了。

箱子并不大,一个大车绰绰有余,但为了掩人耳目,张炳玉还是装了两个大车,在遮盖好之后,让自己家里的老伙计也赶着一辆车,一路上装做送煤的大车,大摇大摆的来到东墙根。

………【十九章 虎啸渭北】………

王连长家的祖屋位置非常好,附近都是货仓之类的建筑,附近住人的人家只有王连长和隔壁一户,而且隔壁这家看来也很久没人住了,大门上都落着锁,司南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宅子,但这时候显然不是谈宅子的日子。

这时候大门开了,王连长笑着说道:“张掌柜,实在是麻烦您了,亲自给我送煤,罪过罪过,快快屋里请。”

几个人将大车赶进他家的院子,司南四下瞅了一下,除了城墙上能看见院子里之外,其余的地方都看不见。

王连长也看到了司南的动作,不过看王连长笃定的样子,显然他也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两人相视一笑,几个人就开始卸煤,边卸煤边把箱子往煤堆不远处的柴草堆里放。

等煤卸完,王连长已经把柴草堆里的箱子都拾掇到了离后门不远处的一个小屋子里,晚上怎么吊出城司南他们是不管的。

王连长叫王占元,见活都干完了,招呼司南他们歇会喝了两杯茶,大家就告辞了,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司南惦记着和小周约好在德兴楼吃饭的事情,就先去了德兴楼。

晚上回来看了一会书,盖着奶奶换的崭新的薄被子,心想自己该做的都已经做了,就等着结果了,司南很有些沮丧,自己辛辛苦苦想为这个饱受苦难的国家做点什么,但为什么这么难呢,造铅笔的机器和工厂都要借用洋人的脸面才能不被惦记,这是何等的悲哀。

“别逼我!逼急了见一个灭一个!”司南恶狠狠的着毒誓睡着了。

第二天依旧早起习惯性的练武、吃饭去学校,司南这才好好的打量了一番这个学校,3栋独立的二层小楼,其中一栋是教室,总共有8间教室,另外一栋是图书和实践场所,要小一些,上下4间教室,进门左手是一栋有着二十多间房子和一个澡堂以及一个饭堂的楼,其中小房子是给未来老师安排的,大房子是预备留着给学生住的。

但现在,所有的大小房子里都住满了人,这些人里绝大多数是小孩,剩下的是十多个妇女和老人,这些妇女和老人现在的工作就是照看这些孩子。小学校很小,十多亩地,建成这些之后,只在学校正中间留有很狭小的一片空间。

其余的壮年人被安置在玉兴铁工厂,现在铁工厂正在重新翻盖,需要大量的劳力,曼姨通过巡警张老头和其它门道弄进城里的小一千号人就安置在铁工厂里。

之前赶工期,所以就先建了铅笔厂子和小学校,现在正在打乱仗,铁工厂的大车生意一落千丈,所以正好赶着时机重新翻修,幸亏之前准备的材料足够。

城外还有很多难民,但司南很清楚自己照顾不过来,倒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粮食。打仗打的运输都添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