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仔,你这是何意,莫非居功自傲而要逼康王就范不成。”始终一言不发的汪伯彦见秦仔在赵构面前“发彪”,顿时面色骤冷、嘴角一扯,手指小秦训斥起来。
…… …… …… ……
正当讨论会陷入到尴尬境地时,忽然棉帘一挑,一个白色身影闪了进来。来者身着一袭白色长衫,身材中等偏上,眸中带着焦灼,对视着康王:“现陛下身在万军之中,我等岂能再如此婆婆妈妈。”
赵构微抬螓首,见是相州通判赵不试,忙隐去了发僵的表情,似笑非笑地说道:四十五哥误会了。皇兄被困,本王也是寝食难安啊!只是……”说着说着,装出一副欲哭无泪的可怜相。
列位须知,这赵不试虽然仅仅是个地方官,但却是宗室出身。论排行,赵构还得叫其一声“四十五哥”。
备注:
高世则:宋英宗高后的侄孙,官拜华州观察使、知东上阁门事。
耿延禧:宰执(门下侍郎)耿南仲之子,龙图阁直学士、中书舍人。
其中高世则、耿延禧二人是此次康王出使金营的随行官员。
赵不试:当时官拜相州通判,宋太宗赵光义的六世孙,年近四十,与康王平辈。按照宗室排行,赵构应称其为“四十五哥”。
耿南仲:宋廷的宰执大臣(门下侍郎),1126年11月22日,即在康王赵构离开开封出使金营的六天后,宋钦宗又派出耿南仲、聂昌两路使者,分别出使大金的东西两路军,负责割让河北(黄河以北)和河东(山西)。结果,负责割让河东的聂昌被打死,负责割让河北的耿南仲被卫州驱逐,也来到了相州。因老耿曾经离间过徽宗、钦宗,所以为康王所厌恶。而耿南仲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所以只能暂时采用韬光养晦的办法,以免招致赵构更多的厌恶。
赵构之所以对是否开元帅府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是担心自己树大招风而成为众矢之的。但最终在汪伯彦等亲信以“号四方勤兵,惟我所用”的劝说下,终于打消了不敢开府的顾虑。
1126年12月1日,康王赵构奉诏在河南安阳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号召各路宋军“救驾勤王”。
由于赵构本人的皇子身份,再加上拥有一份负责“救驾勤王”的授权委托书,因此“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很快成为了当时除开封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归顺者、应募者如赶大集一样不绝如缕。
在北宋即将走向灭亡之际,“河北兵马大元帅府”成为了大厦将倾的形势下人心所向的一面旗帜。当然,趁势“开藩设府”、借势“买马招兵”,也为原本资历尚浅的赵构,在不久的岁月里“比较皮厚”地走上历史舞台,攒足了几乎可以说是不可动摇的资本,堪称是缺少建树的赵老九的第一桶金。
本书qq号740342639,愿广结书友!
第2节 不辱母命,男儿踏征程
“元帅府”招兵的消息,如同改革春风一样,传到了正在河南汤阴家中接受“赋闲”考验的岳飞耳朵里。
一日,岳鹏举正喊着“锄禾日当午”的口号在田间耕作,忽见邻村的王贵兴冲冲地走来。”
这个王贵,是邻村富农王大拿家的三公子,平日里除舞枪弄棒外,就好个胡咧咧,是一个呲口黄牙就敢把艺术当大山来侃的主。
“你小子,遇到什么喜事了,嘴咧得都快看到胃了。”岳飞半开玩笑地问道。
王贵喜滋滋地将康王殿下招兵的消息告诉了岳飞,他原本以为这个“好战分子”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可没有想到等来的却是一阵比较意外的沉默……
夜深月明、万籁俱寂之际,岳飞独自一人杵立在波光粼粼的小溪边,长吁短叹、目视远方……
毕竟,曾经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生与死之间咬和得是那样紧密;毕竟,自己已经是孩子的父亲;毕竟,父母已经年迈,步履不再轻盈,而是蹒跚……
此时,母亲姚氏早已在其身后站立良久,竟浑然不觉。
“母亲!”岳飞从沉思中惊醒,深鞠了一躬。
“如此长吁短叹,却是为何?” 姚氏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岳飞掩饰地笑了笑。
“飞儿,你的心思都已经写在脸上了,不要再骗自己了。” 姚氏紧锁着双眉,半晌才说道。
“可是?”见自己的心事已经破包露馅,岳飞不再隐瞒,索性试探地问道。
“没有可是,”姚氏应口答道,停了一小会,才声音低沉地说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去——吧!”
“您,已经……”岳飞满含热泪,哽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