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 第16部分(第2页)

第16部分(第2页)

………【第三节 主攻(24)】………

然而,在此诸位应该想起,前面所说的宇文忻,这位在阵前一声高呼,贼败了,以高吭、雄壮的男高音,引起骚乱,导致尉迟迥兵打都还没有来得及打,就兵乱如山倒的骁将,在攻进邺城后就没有影子,大概是因为头功和二等功的名额有限,所以后面的事,就没有人说起。

但是,要对整场战役做出全面的评价,以武功而论,头功或二等功,还是应归这位宇文忻。

有关于这一点,中肯的评价,来自于坚哥本人:

所谓迥逆贼,有着号称的百万之众,但你能做到“举无遗策,战载全阵”,也就是说,出的主意,百密面无一漏,打起仗来,不用打完全场,对方就中盘认输,具体所指就是其一场所大吼,即打败了尉迟迥实际上也有十三万的军队,比之燕人张翼德,可谓犹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莽撞人张飞当阳桥头一声吼,只是吓跑了曹操的大军,而这宇文忻,则是吓败尉迟迥的全军。

虽然此一声吼,不同于彼一声吼,有点阴,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写书的人,是有争议的。

出这主意的是高颎,还是宇文忻,有高说,也的宇文说,其实这要看是对什么人说,比如坚哥,当着宇文弟的面,就说是他出的主意,也没什么大错。

因为宇文弟是具体实施者,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而北周和后来的大隋,都是以马背上得天下,看重的是练,而不是说。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位宇文忻弟,还是被当哥的封为英国公,并因此成为进出“帷幄“的皇帝高参。

………【第三节 主攻(25)】………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做,对宇文弟的智力,有拔苗助长的不好的一面,而让他后来想起自己的文材武略没有充分发挥的现象,多有不满。

那位曾被争功者高颎,就曾在坚哥面前,说这位宇文弟,“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

这种话说多了,坚哥一点都听不进去的,最后竟借故把这宇文弟骂了一顿,罢了官。

而这宇文弟,偏又与那位曾经被举报收过尉迟迥军饷的梁士彦,关系过分从密。

这位梁士彦,因闲居无事,喜欢找人神侃,参加者还有前面说过的那位刘房开。

于是这三人就在一起发牢骚。发牢骚的过程中,这位宇文弟就说过,皇帝那里有一个人常期当下去的,还不是众位兄弟帮着,才坐得稳。

这种牢骚,发着发着,就变成了阴谋。

………【第三节 主攻(26)】………

这位宇文弟还充分发挥他的谋略本事,将阴谋变成具体的行动计划。

宇文弟对梁士彦说,你只要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起事,姓杨的肯定会让我前来征讨,两军对阵时,再联合起来,然后以此类推,连结天下。

这个计划至少前半部分,还是百密而无一疏的,但不应该动不动就以此类推天下事。

天下之事,往往未可全知,天下之人也是这样。

本来这个计划绝对是保密的,但却有未可知之人,将此事泄漏出去。

于是,宇文弟被杨哥杀了,时年六十四岁,其家口籍没,也就是登记后没收其所有财产,财产没收,家人则变为奴隶。

原先从坚哥那时得来的财富,又送回去,还赔上了自己的家人,实在是不该。

以此来看,坚哥当初说他“举无遗策”,应该是不怀好意的。

宇文弟听信了这句话,本身就是疏漏。

他本来就没有做到的事,何必要说是他做得到,这样说的人,肯定是不安好心。

而他这个最后结局,可以借用为对这场曾经发生过的,与反杨坚的群众运动做斗争,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另类注解。

还有就是,对这场所反对杨坚的群众运动领导人,尉迟迥个人行入为的评价,被史书作者总结为用错了秘书。

即这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头昏耳聋,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只好委托他的秘书长崔达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