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事情,你就匆匆离开座位,到新闻中心找一处地方,然后上紧发条一般的奋笔疾书,并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各大网站的滚动链接。
直到深夜,几千字的大作完成,你长吁一声,颇有灯尽油枯之感。
然而,你对于那个人所从事的项目,却毫无乐趣,你不觉得困惑和疲惫么?
我是如此。
傍晚的济南“奥林匹克中心”,进入了开幕式以后又一个高潮,处处戒备森严,如临大敌。
交通主干道经十路进行交通管制,据出租车司机反映,市区堵车情况严重,泉城路、文东路等路段十分拥挤。公交公司调集数百辆大巴开往奥体中心,以备观众散场时能够顺利回家。
据笔者亲眼所见,在奥体中心西侧一山之隔的转山西路成了临时停车场,近千米路段停放了约三千辆私家轿车,场面十分壮观。
看刘翔,一定得看刘翔。
去看刘翔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热门的话题,可以用“蜂拥而至”来形容这一晚的阵势。
如果你没有看刘翔,那么你会觉得遗憾,因为毕竟他曾经离你那么近。
你没有去看刘翔,意味着你远离这个这个社会的主流生活,意味着在下周办公室内话题的讨论时没有发言权,意味着你没有足够的关系去搞到一张小小的比赛门票。
尖叫,闪光灯的咔嚓声,四处响起“刘翔,刘翔,刘翔……”。
痛苦的,当然还有刘翔。
在离开赛场的这一年里,他应该是幸福的。但好景不长,这一次,他又回来了。上海田径大奖赛,他以精彩的亮相迅速把自己投入一口沸腾的油锅,并且甩进了狂热的漩涡。
“全民偶像+民族英雄”同志,你生活在全民注意力的严密捆绑之下,并且扮演商业工具。
你的神情变得令人捉摸不定,甚至有些神神鬼鬼。
刘翔在起点前伸出两个手指,这一“意味深长”的镜头被拔枪猛射的摄影记者记录在案,结果,24晚的预赛,刘翔在终点前放慢脚步,将“第一”拱手让给纪伟。赛后,冯树勇和孙海平的言论也让人觉得有些“味道”——“全运赛场失利不是没有可能”“刘翔还有伤”。
我多少有一丝狐疑:难道刘翔真想把全运当成一次练兵?
假如25日晚8点,刘翔真的把冠军“让”给史冬鹏、纪伟、尹靖或是谢文骏,那么他能不能减少自己的压力,让别人分担一部分注意力?
结果也许是不可能的。
其一,其他人确实构成不了对他的威胁;
其二,赞助商也希望他能取胜;
其三,难道上海不想要这枚宝贵的金牌?
从我一个平庸的人眼里,看到了“第一飞人”身不由己的无奈。既然来了,就得夺冠,这恐怕也是被逼的,没有你半点赛场睡眠的理由。
我们这些人,依旧在伸长了脖子,瞪起了眼睛,暴起了青筋,扯着嗓子喊:刘翔,刘翔,刘翔,刘翔……
一枚改变周洋命运的金牌
王濛是个“牛人”,因此,在1500米半决赛中被判犯规后几乎每根眼睫毛都在表示不服。她心里一定放不下这次失败,总得等个机会把冠军找回来。
强悍的王濛出局,我们的心里确实没再指望这枚金牌,尽管周洋曾经创造过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但她实在太不起眼了,性格不够张扬,眼神看上去也不够犀利。
但周洋用令人惊讶掉下巴的事实再次告诉大家:以貌取人是不对的。当她在最后三圈时不断突破围追堵截并将对手远远甩在后面时,着实让我们激动了一把。这是奇迹,更客观地说是惊喜。
惊喜都是人创造的,无论这些人看起来有多么平凡。央5的纪录片上,周洋说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正式的工作,父亲所做的就是每天骑自行车送自己参加训练,母亲靠给别人打毛衣赚点钱,周洋在训练累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想想父母”。
一枚冬奥的金牌改变了周洋的命运。今后她的父亲也许可以开着汽车送女儿去冰场训练,母亲也许会住在舒适的洋房里通过大屏幕电视不断重温女儿冬奥夺冠时的录像。
改变生活现状的是一枚现实得可怖的奥运金牌,它改变了我们对周洋是一个“平凡”人的看法。而申雪赵宏博终在温哥华修成正果,可以释然地面对冰坛,是否也可以成为“惟金牌论”的证据之一?
至少,在周洋和曾沦为搓澡工的女举全国冠军邹春秀之间,人们是可以挖掘一道鸿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