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北洋1917精校 > 第360部分(第2页)

第360部分(第2页)

而依着王庚的参谋长蒋鸿遇的意思,直接调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的第2集团军开赴伏尔加联邦,再从国内北方参战军驻扎各省的整编师中,用补充旅换调一个老兵混成旅加上两个新兵补充旅,组成新的整编师,驻防到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这样梯队递补的方式一直以来不都是参战军的传统方式么?

但是王庚考虑再三,否决了这个看上去很顺理成章的办法,要知道协约国东线联军在五月底筹备成军时,把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的吴佩孚第三集团军刚刚调走,用国内各省参战军混成旅老兵组成的第24、第25和第26师驻防到北方联邦自治区才短短两个月,从考虑安定新加入中国版图的中国北方联邦自治区的角度出发,刚驻防安定下来才两个月的部队,再调动的话,那么之前的两个月开展的各项工作等于浪费。

新部队换防到北方联邦自治区时又要再适应和折腾一次,这样显然是不利于当地的安定团结局面的进一步形成,已经熟悉了当地环境和民风的部队,突然又开拔离开,这当然会不可避免的对社会和民众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新部队到来又要重新磨合,划不来。

事实上,日本的第二波派遣军之所以从国内选调组建了第一军的第1、第2和第5师团,而不是用驻防西西伯利亚原本作为二梯队的第4、第6和第9师团,原因也是如此,好不容易驻扎下来跟当地百姓的关系处的好了点,突然再换防的话,这不是瞎折腾么,要折腾也直接调国内的师团去乌克兰折腾当地老百姓去,西西伯利亚可是中日同盟的后花园了现在。

由于协约国东线联军只是一个欧战时期的临时体制,所以事实上中日两国的部队无论在协约国联军内部混编组成什么样子的集团军,理论上两国各自的军队编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依然并轨存在,就像联军西南方面军由日本第三军的三个师团加三个联邦籍步兵集团军和三个中国独立装甲团组成,但这三部分的兵力在各自国家陆军内的编制依然存在一样。

最后王庚从国内驻防山东、直隶、察哈尔、热河、山西、河南这六个省的参战军整编师中用南苑大本营的6个新兵补充旅换调了6个老兵混成旅,加上南苑的3个新兵补充旅,组建了第二批出国作战的参战军第27、第28和第29师,每个整编师依然是3个混成旅、1个师属重炮团、1个师属装甲团、1个工兵辎重团。

第六百四十章 (上)谁是无冕之王?

而南苑大本营中剩下的3个新兵补充旅则继续整训,参战军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兵招募的不步伐依旧没有停,这创造了一个现代战争史上的特例,参与世界大战的一方也就是中日同盟,都是在没有执全国行动员令的情况下以常备国防军履行着自己在协约国内的作战义务。

当然,由于这一年半一来中国参战军已经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和整个社会的顶梁柱,纪律严明、待遇优厚、训练刻苦、作战勇敢的中国陆军和航空兵已经一跃而成时代的骄子!《三大纪律九项主意》军歌嘹亮刻在了每一个军人的心头!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而南苑新兵补充旅义务参加当地的永定河两岸的疏浚和水利工程也成为一个光荣的传统。

参战军新编组的第27师、第28师和第29师组成了中国第4集团军,集团军司令的人选既叫人意外也不意外,蒋方震卸任山西督军和整编第13师师长,晋升为陆军上将,担任中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而接任山西督军和整编第13师师长的则是北洋宿将、57岁的王士珍。

本来之前5月底协约国东线联军成立之初,王庚就曾想调蒋方震来当自己的联军参谋长,当时山西各方面一摊子事一下子忙不过来,这才换了蒋鸿遇,如今参战军第二次选拔出国加入联军作战,蒋方震是铁了心要到前线来一展身手,王庚便作出了如此的安排,至于北洋老人王士珍,做梦也没想到重新又可以执掌一方,新北洋的团结叫南边的人看来已经和中日同盟一样坚不可摧。

到了1918年7月底,蒋方震率领出国作战的新编中国第4集团军,麾下三个整编师师长分别是第27师师长宋哲元、第28师师长佟麟阁、第29师师长石友三。这些之前的混成旅长们当初在廊坊的第十六混成旅不过是营连长,跟了王庚一年半以来,终于混成了师长,当然,能出国作战到这伏尔加河和乌克兰来大展身手,对这些少壮派将领的吸引力,远大于在国内做个军务帮办或者军分区司令啥的。

1918年7月28日下午一点整,王庚走进了会议室,身后是作战室主任钱田夫和一群参谋,提前十分钟就已经在作战会议室候着的是联军参谋长蒋鸿遇以下,会议桌的右边是新到的日本第一军司令官田中义一陆军大将为首的日本将领,3个日本中将师团长和各自的参谋长,6个少将旅团长济济一堂而会议桌左边和对面则是中国第4集团军司令官蒋方震陆军上将为首的中国将领,同样是三个中将整编师师长和各自的参谋长,不过少将旅长就有9个之多,看上起声势比对面的日本将领要大的多,而且日本的少将旅团长们基本没有低于45岁的,中国将领这边连中将师长都没有超过40岁的。相比之下,虽然日本将领脸上的胡子刮的干干净净,寸头也剃的一丝不苟,可对面的年轻的中国将领们显然要更加朝气蓬勃的多。

田中义一陆军大将为首的日本第一军的将领们,对会议桌对面的青涩的中国师旅长们完全是一无所知,不过对中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官蒋方震上将却都闻名已久,原因无他,蒋方震当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可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

而且这个年仅36岁的中国陆军上将,之前已经是一省的督军,当过中国保定陆军学校和陆军大学的校长,正经的文武双全的军人楷模,虽然日本的师团长年纪都比蒋方震大,在陆士怎么也得算是蒋方震的前辈学长,但对说着一口流利日语的蒋上将的好感和欣赏还是一览无余的。

蒋方震,字百里,乃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后,还曾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在王庚前世,蒋方震于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是南方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

后人对蒋方震的评价是这厮乃一个第一流的军事学家,却不是第一流的军事家,王庚却不这么看,在王庚前世,蒋方震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

对蒋方震的盖棺定位,后人大部分认为他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后来蒋方震去世后,《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

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蒋方震在前世只是没有遇到伯乐而已,这是王庚自己的看法,当然,是不是真金怕不怕火炼,辽阔的联军东线战场是最好的熔炉和学校,王庚要让蒋方震独当一面去带兵,日本眼前这个第1师团的师团长河合操中将不是也刚卸任日本陆军大学的校长么,谁说军事学家就不能带兵打仗成为军事家?王庚不信这个邪!

随着王庚走进会议室,一声精干的,“总司令到!”的声音让整个会议室的中日和联邦将领都忙不迭的起身立正,咔的把皮靴碰的山响,日本几个师团长的目光中带着好奇,看着年轻却气质雍容的协约国东线联军总司令,看着这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亚洲无冕之王。

第六百四十章 (下)语气很凝重

而一帮4、50岁的日本旅团长们居然已经有点热泪盈眶,太不容易了,终于看见这个传说中的中国王活生生的出现在了自己的跟前,这么年轻,气度却透着一丝无上的雍容和威势,到底是近百万中国新式陆军的缔造者啊,中日同盟事实上的当家人,居然只有…24岁还不到!这太叫人感动了,这太让人无地自容了!

中国将领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