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与天地直接交感之后。经历幻劫不迷,此时元神稳定凝固,重新与意识之感相合,恢复肉身本有之感。但是此时肉身已历变化,意识之感受元神洗练清明,与之融合而名为心!
心与神识是一还是二?只能说用则是二,归元是一。但是却需要修行人做一步功夫,那就是将心与神识融合炼化,这一步也就是陆正在树上入定,感悟天地之声之后,达到的境界,神识所在,心亦所在,心之所在,神识随往,形神变化不二,斯感真如常在。当然了,陆正所感悟的天地之声其中玄妙却远远不止如此。
既然有了心,已经能用心却感受天地,但是还要做一步功夫,那就是返观其心。如同知身境化显元神感应其身一样,此时需有心中之心感应其心变化,通透心之内外,得心之本相,方能知心。
修行界中道门和佛门在此处,法诀就有极大的差异,知心之诀为门内秘传,即便是道门十一宗之内,知心之诀也是不一样的。但陆正哪一宗的法诀也没用,他是在荒未央和御龙诀的提点之间,结合天地之声的感悟之中,自己进入知心境的。
那就是他感悟的心之七情,以七情知心,不仅如此,陆正还以此知天地万物之心。佛门之中的法诀,到此是观此心是妄,直接将心给摘去了。而道门之中的法诀,往往是将心观虚,以见天地之心,那陆正所观之心属于哪一门呢?只能说,哪一门都不是,却是有着御龙诀的影响痕迹。
心是什么?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或者是这个问题有着千百万种答案,无论佛道,都只是指点了一个方向,即便如佛门的观妄证空,每个人所证的空的确是相同的,但是证空之后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却仍旧是不同的。而且证空之后是有心还是无心呢?这是佛门内的高深法诀了,陆正自然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每个修行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心,所以才有知心境这个境界。这是圣宗所定下的名字,其实在知心境这个名中,圣宗其实也隐约透露出了答案,不管是佛门观妄证空,或者是道门观心是虚,其实所达到的境界都可定名为知心。
此心无疆无界,随意而感,随念而生,主宰一身而有力,此力从元神、元精和元气凝聚而来,在神识与心相融之际而生。因此,由心而言,此身如器,可为心所用。
那么心之所向为何呢?此心又有何用?答案是无所向,亦无所用。修行人到此地步,不可妄自动念,否则即受自欺。若心有为,不入魔即入邪。
何为魔?何为邪?此心本是元神内外交感而生,因定中清明而有,并不是说七情便是心,而是因七情可见心。若从道门而言,此心非有非无有,要在虚而能容,能容而无所容,荡荡然,无可名状,不可强名。若从佛门而言,此心非实非不实,要在观妄而证其空,既是妄即同无有,证其空则亦不同于无。而如陆正则是依于七情而发!
那么魔和邪便是以此交感之中内在躁动之欲为心,落入魔中,以外在所感之情为心,落入邪中。如陆正受魔邪,则是七情躁动,随其欲所为而为,自丧其本,迷途不返。修行至此,当灭除六欲,安抚七情,归本还原,安处不动之境,免于有为之乱,回复本来清明。
到此地步,心不外驰,再度回身,一切心之所受,还回复肉身所感,此时方知肉身亦为我本,心既无为,身亦不成器。如此以无为之功,达心不忘身,身不欺心之境,身心方能通透而相合,如此可称有我。有我而后有我之所为,所为不离其本,然后可以无所不为,便是知心大成。
如同知身大成即入知心境一样,知心大成亦是如于知道之境,陆正此时的境界正在于此,可称闻道之始。道门修行人皆以闻道为小成,到了知道大成,便可称得道。得道之修行人,便可以传道于弟子,到了这个地步,修行人便可以开始收徒传授弟子,为人称师。
这一切都是陆正在定中所明白的,修行到了知心大成,眼光和见识已然不同,心定慧生,从懵懂步入清明,所行有本,气象已是不同,能随所见而生种种慧悟,因其所闻而知种种境界。这种明白不假思索之力,不受见闻传授之功,而是一种洞彻。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一个人原本身处黑屋子之中,尽管摸遍了一切,隐约有所感觉,但始终都是模糊的,现在一下子为他打开了一扇天窗,阳光洒入,照亮了一间黑屋子一般,对以前所不能明白的东西,一下子就明白了,更不必用任何言说。
至此陆正身上的神通也起了极大的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境界。千里眼和顺风耳,不仅能比之前看得听得更远更清晰,而且能够达到一种玄妙的所见能明,所闻能知的境界。比如拿来一株陆正从未见过的草药,陆正就可以凭借眼见鼻嗅就能确定这株草药的基本性状,对自己有什么效用,当然更进一步的认知,也可以通过舌尝,那自然会更加的精准。
修行入知心而成种种法术,陆正已经到了知心大成,接下来便是可以学习种种法术妙用了。(未完待续。)
PS: 不好意思,更新晚了。
第五十二章 推命术
此时的陆正是什么样的感觉?身心凝而无一不适,形神合而遍体自在。如果有天地有中心的话,那他现在感觉自己就是天地的中心,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摸着天,一蹬地就可以踩遍大地,这当然是一种形容而不是真实,因为到了这个地步,陆正才有自己原来是自己的感觉,原来天地之间还有个自己。
知身境是身为天地,知心境是以心为天地,那么知心境大成呢?很简单,那就是以天地为天地,而我就是我。
什么叫我就是我?这句话可不是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那意味着修行人具备了自成天地的能力!什么叫自成天地,首先从修为境界上来讲,修行人可以做到内在自足不假外物而存,这就是说,修行人可以做到不吃不喝而可以在天地之间存活。所以陆正才会在烤好了肉之后却觉得不想吃,因为他压根就不觉得有什么饥饿之感。
当然这其中也有境界的差别,至少陆正现在虽然可以不吃不喝,但是实际上却是在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之中,随着形神的一动一静自然炼化天地之间的生机元气为己所用,就好像一般人呼吸一样自然。而只有到了知道境大成之后,他才可以真的连生机元气都不需要炼化就可以做到自足。
除了不必吃喝饮食之外,只要不大幅度的耗损法力,只要保持神气充盈,陆正现在就可以完全不思睡眠。在两界山的时候,苦行僧曾经告诉陆正,他是不需要吃东西,也不需要睡觉的,那时候陆正惊奇大和尚神通广大,而到了这个时候,他自己也已经能够做到了。而那时候大和尚说的,饮食睡眠皆是缠盖,是修行障碍,此时他也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自成天地的第二个意思就与神通法术有关了。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周身神气充盈,法力在形神之间运转,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无形屏障。阻挡一切外在的侵害,比如这天地之间的尘埃就不会沾惹到陆正的身上,这也是他见到的修行人总是那么一身洁净的缘故。哪怕是一片树叶落下也会被自然而然的偏转,从一旁落下,而不会落到他的身上。
而随着修行越高。法力的越来越深厚,这个无形的屏障所覆盖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而且可以随着修行人的心念收放自如,展开之时,甚至能够笼罩一个山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这就是修行人的道场。这也是自成天地的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意味着修行人到了这时候,可以离开师父独自修行,自有一方天地容身,或者说独立建立一个门庭。
当然这一切陆正却是不清楚的,虽然诸慧已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晓知天地之间所有的事情。而他此时定境已经与之前有所变化。因为他已经站了起来,并且睁开了眼睛,但是他的定境仍旧未散,周身散逸出法力鼓荡涌动,一身神气定而不定,随着他的行走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周围地上的灰尘和落叶被他散逸而出的法力鼓荡吹开,随着他来回走动,形成了一个圆圈。这就是自成天地的境界。
陆正此时在干什么?就在刚才的定境之中,他的神识感应到了天地灵气。这一回他没有像之前一样与天地灵气保持相互之间互不干扰,而是很自然的就随着天地灵气游荡而去。
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不怕回不来了吗?道理很简单,以前他的境界还没到,就好比一个身无分文的人。自然固守家门,不敢出去游荡。但是陆正现在好比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商,正所谓身上有粮,走遍天下都不慌,随着境界的提升,他自然知道此时随着天地灵气游荡而去是毫无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