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琵琶 三六 > 分章完结阅读41(第2页)

分章完结阅读41(第2页)

“安逆谋叛已有三个多月,臣於两个月前,调集禁军往剿,刚得到的消息,才知王师失利。”

“糊涂!糊涂!这麽大的事,这麽重要的消息竟然瞒住了朕……,怎麽其他的臣子也不来奏?”

“军情报到兵部,臣为恐扰及人心,故而不准泄露,所以长安城中,目前还没有别人知道。”

皇帝恨不得一剑砍了他,但也只能踢他两脚而已,杨国忠却只能跪在地上直叩头,连连地说:“臣该死……”

皇帝气过了,才长长地叹了日气:“论罪,你又岂止是该死,而且还罪该万死,可是杀了你对大局何补?把国家大事交付给你这种人朕也有大错,现在把军情急报文书都拿来给朕看看。”

这下子杨国忠不敢隐瞒,把所有的军报都捧了出来,皇帝一看,只有连连摇头的份。

53019

第十九章

兵部简直是一团糟。

还是采行节度使制,在全国分设十六个节度使一人主之,自行筹饷练兵,用以捍卫地方,储藏武力,节度使只受朝廷节制。

安禄山本是范阳节度使,附从起兵谋叛的只是三四个节度使区而已,大部份都按兵不动,皇帝若是自行亲出主军,相信他们还是肯接受调度的。

首先皇帝降旨由各使区中调集精兵,而後再降旨将哥舒翰擒处问罪,因为哥舒翰手中虽只有一批老残兵众,但他若固守关隘,以潼关天险,尚可拒贼,哥舒翰不该骄狂自大,漠视敌众,轻易出击,以致於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圣旨到达前,哥舒翰已经自杀了。

不过——

杨国忠不只是做了一件最糊涂的事,他压下了最新的军情,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逼近京畿了,他却取出前几天的军报,说敌人还在远处……。

他是怕情形据实报上,皇帝一怒之下会砍他的脑袋。而皇帝则以几天前的状况作根据,调兵遣将,也是以临近地区为主。

这一耽误,使得远水救不及近火,那些将领接到圣旨要去配合作战的地方,早已沦陷几天了。

只得按兵不发,再行上表请示新的动向。

有些将领则带了兵,跟在安禄山的後面。

一直到兵临长安附近,遭受兵难的民众,纷纷逃入长安,长安的人才警觉,顿时乱成一片。

有钱的立刻准备逃难,穷人只好坐以观变。

皇帝听了这个消息,正是早朝的时候,杨国忠吓得面无人色,皇帝也没空再去怪他。虽然明知道又是他误的事,但是只能怪自己太大意,将国事托之非人。

而今之计,只有先应付难关再说。

朝臣中分成两派,一派力主据京师坚守,等待各地的勤王之师,尤其是太子在灵武所训练的新军,一到必可灭贼而解围。这麽做当然有几分冒险。

另外一派则比较稳重,他们认为勤王之师自管讨贼,皇帝就不必要冒险,还是避一避的妙。这一派的人多半是跟杨国忠一气的,他们的中心权力支柱是皇帝,只有捧住皇帝,他们才能混下去。

守城,太危险了,万一守不住,自然是完了,即使勉强守住,等太子勤王,回来击退贼兵,他们势必成为长安的新贵,这批旧的人就得拱手让位了。所以,他们一定要捧著皇帝,到安全的地方。

这样,不管发生了什麽事,他们都是保驾的功臣,即使皇帝有所不测,他们也可以控制一点拥立的大计,因而邀功确保自己的地位,这一派人多势众,因此,在廷争上取得了上风,决定了皇帝的移驾避乱。

皇帝也是年纪大了,没有年轻时的那股劲,他的心里对生命也特别地珍惜起来,所以他也是希望能暂避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冒险的必要。

太子非常仁孝,他若是勤王驱贼之後,自己的帝位不会成问题,即使由於时势的需要,自己放开了手,把大权交给太子,居於太上皇的地位,依然高高在上,享万人之尊而无忧国之劳,那岂不更为安逸?

因此,皇帝就顺从了群臣的公意避难了。

皇帝出跸是大事,虽然在仓促之间,也还能维持个差不多的样子,御林军还有好几万,六部大臣以及京中像样的官儿,都跟著一起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