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修一个比都江堰规模略小数倍的水利、拦水控水,把妨害航运的湍流改造成可控的水能,如此三方获益,最多七八年也就回本了。到时候,我估计那边能承载相当于都江堰这边三成的水能作坊。”
李素说的那个地方,就是后世造乐山大佛、需要整治航运的店。之前赵云从南侧迂回攻击蜀郡,在南安可是没少被那边的航运条件恶劣给恶心到,所以跟李素提了好多次,连李素都记住了。
诸葛亮看了看地图:“可南安在犍为郡啊,都深入犍为一百多里了,您可是蜀郡太守。”
诸葛瑾一开始插不上话,听了弟弟这么“正直不知变通”的反驳,才不由笑道:“对伯雅兄而言,官职重要么?只要他想管,征西将军哪儿都会让他管的,巴不得他多做事呢。”
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
这一番规划算下来,结论就是:在“五年计划”之内,只能把蜀郡的锦、铁工业产能翻到目前的两倍;七八年之后,才能最终大成,达到现在的三倍。中间的过程,需要消耗绝大部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
再想贪婪多扩,也不可能了,受时代技术限制,已经到天花板了。
不过,这个完全体一旦实现,收益也是很可观的,这个很容易算。
李素调出前些年的税赋簿册估算了一下,大约就是凭空能每年多造五十万匹新式宽幅蜀郡。按照六七千钱一匹,那就直接等于三十几个亿五铢钱。
汉桓帝时期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三四十亿钱。灵帝的时候财政崩溃,正规渠道朝廷财政收入一年降到二十亿,但卖官和修宫钱能搜刮到二十亿,加起来还是四十亿。
而李素就相当于直接变出一个等于汉朝财政收入——当然了,李素创造的还仅仅是“gdp”,跟财政收入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三十几亿里面,如果是民营、国家抽税,玩藏富于民,那就只有三分之一能落到官方的腰包里。
如果是以李素和甄家这样的财阀主导搞“国家资本注意”国营,与民争利,那官方和经营者大概能从中占二十多亿好处。还有十几亿是给纺织工人、蚕农、桑农各个环节分享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工钱。
发展到最后,肯定国营民营两种模式都会有。否则让李素和甄家管理几千座水车、十几万台新式织机的大生意,他们也管不过来。那就算五五开好了,政府和国营大商人、发明者占十五亿,还有十五亿给百姓赚。
第269章打不过你恶心你
“啊啊啊……总算把在蜀郡富国富民、足食足兵的规划搞好了,可以歇几天了。后面的事儿就交给子瑜和甄家的人先去慢慢做,我偶尔把个舵就行了。
不行,累了这么久,我今天得好好泡个澡,多泡一刻钟,再让婢女好好搓搓揉揉解解乏。”
随着各种水力机械和飞梭织机等等瓶颈短板被突破得七七八八、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也大致定好了方向后,李素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歇歇了。
他从二月份开始辛劳,到处奔忙考察试制,如今都五月了,整整努力工作了三个月,之前跟蔡琰完婚蜜月休假都才休了不到一个月,简直太勤政了。
现在,种子已经播下,这时候不能急,不能揠苗助长,任其自然发展就好。
李素翻了翻黄历,如今是五月初,他大概有个把月可以轻松,而来找他渡假享乐的关羽,差不多也有一个月的假。
等到六月份的时候,李素和关羽就都得先去南方犍为郡与朱提郡交界的僰道、江阳等地区。关羽需要去那儿练兵,而李素需要为后续八月秋收之后的平定南中做准备。
如前所述,因为南中的炎热气候,刘备和李素今年是打算发动“冬季攻势”的。但李素不能真的到了动兵的前一刻才南下,他和将领、部队都需要提前适应炎热的气候。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六月最热的时候在僰道,七月份稍稍转凉后到更南方的朱提,等八月份再带兵进入如今还不服刘备统治的建宁郡。如此一来,每个月往南几百里,天气也始终保持在三十度左右,士兵才容易适应气候,尽量减少生病。
而且,李素也不是真心直接动武去的,能外交拉拢、分化瓦解就尽量分化。这些外交工作也需要他本人提前一两个月坐镇前线了解情况、制定计策。
李素把自己的行程安排跟关羽说了,关羽表示没问题,所以这段时间关羽就准备在成都闲晃,偶尔家里好吃好喝的吃完了,就到郫县的李素侯府蹭饭、蹭完再打包一些,李素也不跟他计较。
最初几天就是关羽来,后来张飞也来。因为今年开始要实施“北线汉中少驻军、尽量把收获上来的粮食储存起来,为几年后的北伐攒粮”,所以张飞这个武都太守也没必要去武都郡那种穷乡僻壤上任,他闲着没事,也可以参加对南中的南征。
反正有徐晃、法正、于夫罗分别堵住褒斜道、陈仓大散关和天水武都道,关中和陇右的敌人肯定打不进来。
大家都知道去了南中就没好吃好喝了,而李素肯定会越来越有钱、将来变得超级有钱,那就使劲蹭呗。
……
李素把日常事务丢给诸葛瑾,过了十几天飞鹰走狗的日子。这天眼看已经五月过半,还剩半个月假期,李素闲来无事,梳理了一番待办事项、可以督促的日常工作,准备挑选一些有趣的活儿亲自干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