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573章(第1页)

第573章(第1页)

李素口中提到的,显然是后世云南曲靖和贵州六盘水之间的大无烟煤矿了。那些煤田有些藏得比较浅,可以露天开采。离牛栏江(涂水)太远的也犯不着大动干戈,就把沿着牛栏江的浅表优质煤挖一挖就好。

另外,云南昭通、曲靖之间的铁矿其实也是有一点的,但说实话就汉朝这种“每年几百吨”的钢铁产量,牙缝里挤点铁矿出来就够用了,一直到宋朝为止,汉人从来就没缺过铁矿石,就四川本地易开采的铁矿够用了,不必问来路。

无烟煤的用量,如果是奔着“每年炼五百吨铁”的目标去,再粗放也就浪费一两千吨煤,同样是“只要找到任何一处优质煤田就绝对够用”,瓶颈绝对是炼炉和铁匠规模。之前无非是四川的煤都是烟煤褐煤,质量不行。

……

为了南蛮人的种田归化大业,李素可谓是殚精竭虑,连过年都没回成都过,就一直在沙滩游泳别墅过了新年,又一直过了上元节,偶尔提点验收一下工作。

唯一的好处,是这个冬天温暖如春,他就当是“冬季去南方海滨度假”了。虽然他面对的不是真海而是滇池、抚仙湖。

上元节之后,象犁和象碾(压路用的辊子)终于是彻底成熟了,从昆明县到梇栋县的商路也被碾压成了相对平整的黄土路,可以让牛马拉的货车顺利通过。

上元节后的第三天,因为云南的天气更为温润,李素让国渊召集了孟尝、孟信兄弟等人,一起参观“象犁耕地”的表演仪式。与此同时,他们也已经紧急打造了上千个铁犁铧、一两百套象犁,以便随时推广。

孟尝看到汉人工匠和本部落的驯象师一起合作,驱动着一头两万汉斤的巨象拉着七排犁铧的曲辕犁高效地耕地时,也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李都督真乃天人也,我们孟氏从此绝对不敢不服!都督竟能驱使巨兽耕地修路、妙用不下于驱牛,当真神助!我孟氏各县多则有象三四百头,少则数十头,全加起来有役象近七百头,若能全部推广,不下于五六千头牛的劳力!”

孟尝还说:“哀牢夷人丁七八十万,且他们居住的田土比我们更广袤炎热、畜象更多。哀牢诸部据我估计加起来有象一千六百头,都督若能教他们此法、再加上原先可以许诺的贸易之利,恐怕哀牢夷也会心悦诚服为征西将军所用矣。”

第294章咱不主动打仗,咱只是来修路的

听孟尝说昆明黑夷居然能凑出六七百头役象,而哀牢白夷的役象总数更是超过一千五百时,李素的第一反应还是挺震惊的。

大象原来这么不值钱吗?当初研发象犁象碾的时候居然都没详细侦查过这方面的情报。

要是有那么多象,孟尝孟信不该这么容易就臣服才对,现在加强其实力之后,忠诚度似乎又值得警戒一下了。

为此,李素不动声色地旁敲侧击追问孟尝孟信兄弟了几句,才弄明白情况。

原来,“役象”和“战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战象都得是体重至少一万五千汉斤以上的成年公象,而且还需要经过专门的防受惊训练,不至于因为中箭和被刺伤就发狂乱跑。

而“役象”是只要能让人骑乘、肯帮人类驮货运输的就行了。所以昆明黑夷这六七百役象里,真正能打仗的战象只有一百五十头,也就占四分之一。

这个数据还是比较靠谱的。相当于除了梇栋县这个孟尝的核心老巢要承担数倍的养象负担外。其他秦臧、连然、青蛉、云南等县每个县也就养几十头象,摊下去每个乡不过十头、每个村子一两头。

在热带雨林气候地区,每个村子散养一两头象是不必费力给大象专门准备食物的,随便砍点灌木丛,尤其是芭蕉树棕榈树之类的,茎叶都能吃。再多的话就不划算了,毕竟大象胃口太大,专门为象种食物太亏了。

李素后世也看过战史数据,知道最晚到1940年代,云南都还有养战象的。当时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跟日军作战,有本地土司在怒江战役出动过战象,一个县的土司就能战死几十头战象,还有人改编修饰成小说之后写进语文课本。可见云南大象的饲养规模一直是保持在不错的规模水平。

可惜战象这种东西运输太困难,狭窄地形也无法作战。而且到了北方还得专门为大象准备食物,不如热带雨林这儿无成本养殖,应该是没法用来打仗了,最多稍微弄几头当当仪仗队,显示一下汉中王“蛮夷臣服”的威仪。

大象容易怕火怕巨响惊扰的缺点,就算现在北方军阀还不知道,将来最多打一两仗也就学会了,这就是个一锤子买卖。

……

彻底摸清了昆明黑夷和哀牢白夷的象兵战斗力后,李素对于能否用利益说服哀牢白夷的蛮王酋长们直接臣服,反而愈发心存疑虑了。

因为他也知道,越嶲蛮王高颐派人助贼后,李素并未出兵将高颐平灭,肯定会在其他远方蛮夷心中留下一颗首鼠两端的种子。不敲打一下,不服的人肯定还是有的——

说不定他们会觉得“孟尝孟信之所以怂了,是因为他们兄弟俩的根据地离滇池粮仓太近,所以怕汉军的武力进攻”。而其他部族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没必要太怕汉军。

不管怎么说,现在从新设的昆明县到梇栋县甚至云南县的运粮道路,已经彻底被大象施工队平整了。从昆明到不韦的累计九百里路程,前四百里都可以用牛马车运粮运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